第39章 石像後的秘密 (第2/3頁)
斷定這尊菩薩並不是在這兒雕刻的,而是工匠們先在這兒挖好了佛龕,再按照洞的大小,雕刻佛像。完工後,再把佛像塞入預先挖好的洞中。
由於一般敢做這種工程的石匠,都技藝出色,所挖的石洞和所雕刻的佛像尺寸完全一致,所以不是特別心細的人,你根本察覺不出來異樣。
那麼,不在好好的石壁上雕塑,挖個洞,再做一尊佛塞進去,是不是顯得多餘,毫無意義?
不是的。
石匠們做這些佛像,也是有代價的。
不給錢讓他們整日雕這些石像,石匠也吃不消啊。
他們都是窮人,靠手藝吃飯,靠手藝養家餬口,而不是做免費服務。
所有的石雕都是需要付費的。
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的。
官方的,不說了,政府出面招募工匠,政府買單費用。
這兒單說民間。
這塊石崖摩刻就是民間所為,有石牌為證。
這兒的第一塊石像是一個姓萬的財主,為他的寶貝兒子雕刻的。他的兒子在還未成年的時候,死了。這個財主很悲痛,除了給幼子營造了豪華的墓葬,陪葬了許多東西,又怕兒子在另一個個世界享受不到滿意的生活,就請了一個出色的石匠,在這裡雕刻了一個菩薩。
四寸貢獻瓜果供品,希望菩薩保佑他兒子在另一個世界過的快樂。
他開創了在這地方雕鑿佛像的先例,以後,這被更多的有錢人家效仿。
每一座石菩薩,都是一個家庭的奉獻,只不過根據家庭財富的狀況,尺寸不同。造像越高大,代表家庭越富有。
每一尊造像的背後,都有一段家庭裡的興衰故事。
為了放祭祀供品,每一個佛像前,都有一個石制供桌。
現在這些石質的供桌,都不見了。但在以前,是必備品。每到節日,石像的出資者,必來祭拜,形成了慣例。
由於供品只能滿足一時,會變質,不能長期存放,一些聰明的施主,便來取了另一種形式,來向菩薩表示愛心。
那就是不再供獻材質貢品,而是以財物的形式來代替。
不過,財物要比供品麻煩,得以隱蔽的方式貯存才好,如果光明正大地出現在人們面前,還不是白白地被人撿走了。
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先在石壁上挖石洞,然後把財物放進去,再在外面放一個石像,這樣既遮擋了錢財,又可以一次性向菩薩表達了愛心,便可輩輩享用了。
當然,聰明的工匠,在挖洞子時,一般放財寶的洞子,都挖得比較小,較粗糙。這樣做有這樣一個好處,放財物的洞就是放財物的,菩薩的身軀永遠都進不去。
內洞很小,佛像都很大,它必須擁有自己的空間。
那便是外洞。
外洞雕刻起來難度較大,一般都是先雕好佛像,再挖洞,對洞的要求特別高。大一點也不行,雖然這樣塞相對容易,但會暴露裡面的秘密。
太小,又塞不進去。
所以必須完全,無差別地挖洞,才能做到完美無缺。
這很考驗石匠的技藝。
一般的石匠師傅,是不敢接這種活的。只有技藝特別出色的工匠,才敢在此一顯身手。
這樣用途的洞一共有十幾個,其中的秘密大多被人發現了。人們盜走了內洞的財物,外洞的佛像也未歸位,扔的到處都是。
這些石洞就變得一個個毫無用處了,但沒用處並不能阻止它們的存在。它們仍忠實地在自己的位置上,述說著歲月的滄桑。
這個石窟由於設計較好,才得以完整儲存下來。
但他在小山火眼金睛的照射下,還是難逃一劫。
小山發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