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變化,勝過於有變化 (第2/2頁)
權會被諸多大臣,各級官員,再度分權。”
“這個時刻,朝堂之中官員,全都是蠅營狗苟之輩,只知道結黨營私,升官發財,又會有幾人,將天下百姓看在眼中呢?”
他是知道大明歷史的,自從土木堡之變後,武將勳貴集體隕落。
文人直接做大,各種黨派鬥爭。
那明朝的皇帝,除了少數幾個之外,大部分都沒啥權力。
還有一些武皇帝,比如明武宗朱厚照,一個能親自領著大軍,對沖元軍主力的馬上皇帝,親自在廣外打了一仗。
大明和瓦剌人,一共十幾萬人互砍。
結果文官們就記錄,這場戰鬥只死了八個人。
十幾萬人互砍,別說砍死八個,踩死得都不止八個。
但是文官們,就是欺負朱厚照沒兒子,就是明著黑朱厚照。
甚至明朝有兩皇帝,還死得無比稀奇,引得後世很多人懷疑。
是皇帝們不聽文官集團的話,被文官集體給下毒,毒死了。
當然,這些都是歷史,任以虛不可能說給朱元璋聽。
可朱元璋回想著,滿朝堂全是庸才,也是個大問題!
若是,朝廷上全是這種鑽營官場技術之輩,後世皇帝,但凡出幾個不中用的,那權力被文官奪走的機率就不小。
可是,朱元璋還是想著,黨同伐異,畢竟還是庸碌之輩的內鬥,只要異族不入侵,只要官員們還忠心,天下就還是大明的天下。
這會兒,他認為這些庸碌官員,毫無才能,只有忠心可用。
所以,官員們應該會對後世皇帝忠心。
哪怕,皇帝權力被分走一部分,但總有強勢的後代皇帝,可以奪回來。
畢竟,從只知道忠心的庸碌之輩手裡奪權,可比從人才手裡奪權,要容易的多。
歷史上大多數皇帝,都是喜歡忠臣,多過能臣。
蠢笨和忠心的官員,簡直是最佳官員。
這是源自於中庸思想,根深蒂固到每一個人的思維。
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多是這樣的思維,主打一箇中庸平淡,不佔先人之機。
不過分優秀,也不過分垃圾,平平淡淡合格就是最好,如果再愚蠢一點,又不是特別愚蠢,那就更好了。
因為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有根本上不同。
西方更多是侵略開拓式的文化,主要講究一個弱肉強食。
而對於中華文化而言,講究中庸和位次排序。
中庸者,不過分優秀,已經先行十幾年的老官員,上到了那個位置,哪怕其庸碌無能,可只要足夠忠心,也可以穩穩當當坐個十幾年,而後換下一批老官員上來。
至於其他,再有才能的年輕官員,也得熬年限,論資排輩,這是希望整體平衡的結果。
中華思想,更趨近於求平穩。
所以,朱元璋就感覺,還是中庸平穩為主,官員們各種爭鬥,就爭鬥吧。
不變化,勝過於有變化。
任以虛看向朱元璋,輕聲問著:“陛下,可是想要追求穩定,而忠心的臣子?“”
朱元璋思索些許,淡笑著說道:“選取人才,首先是要看其是否忠心。”
“若是一個居功自傲,不尊重上官,不忠誠於天子的官員,不是一個合適的官員。”
聽到這話,任以虛基本確定了,朱元璋怎麼想的了!
可是,那些臣子,真的會對皇帝死心塌地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