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山西省—于姓、董姓、瀟姓 (第1/2頁)
于姓
- 起源:
- 出自姬姓:周武王克商後,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故城在今河南沁陽西北邘臺鎮)。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成為河南於氏。這是于姓的主要起源,邘叔也被尊為于姓的始祖。
- 改姓而來:
- 唐代時,淳于氏為避憲宗李純的名諱改單姓於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中也有淳于氏,到唐憲宗時,複姓淳于氏改為單姓於氏。宋代時,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也有一部分沿襲未改。
- 北魏前期中原於氏為避三國之亂到平城而改姓萬忸於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他們又恢復本姓於。實際上,他們是漢朝於公的後代,在三國戰亂時隨拓跋鄰部離開中原,併為適應鮮卑族而改姓,後來北魏建立後才重回中原恢復于姓。
- 另外,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朝時,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於姓,還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少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 變遷:
-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遷在今焦作沁陽北部一帶,這裡是古邘國所在地,也是于姓的發祥地。邘國滅亡後,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內,播遷也以河南境內為主。
- 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往北遷到了山西、河北,往東遷到了安徽、山東,往西遷到了陝西、甘肅,在此期間形成了河南、東海、河內三大郡望,其中東遷進入山東的于姓最為興旺。
-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很多於姓族人南遷到東南廣大地區。
-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戰亂減少,于姓遷徙較少,但繁衍昌盛起來,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
-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有于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後期,于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
- 元末,山西位置優越,所受影響不大,人丁繁盛。明王朝建立後,朝廷施行了人口遷移政策,山西于姓是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別遷到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
-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于姓人為多,部分人闖關東謀生並定居。
- 在山西省的分佈:秦漢時期,于姓就已遷至山西。如今,于姓在山西省有一定的分佈,如太原等地。隨著歷史的發展,于姓不斷在山西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一些于姓家族聚居的區域。不過,具體的分佈情況還會受到歷史上的移民、戰爭、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董姓
- 起源:
- 源於己姓:
- 出自帝舜賜予顓頊後裔飂之子的姓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顓頊的己姓後裔中有個人叫飂叔安,他的兒子董父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舜帝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專門養龍,還封董父為鬷川侯(今山東定陶),並賜他以董為姓氏,他的後代就是董氏,世代相傳,董父被尊為董氏得姓始祖。
- 出自顓頊帝之孫子吳回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吳回的兒子終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叫陸終。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今山東濮城),其後裔子孫就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董氏。
-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周王朝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都在晉國任太史,負責董督晉國的典籍史冊,以官名稱為董督。這兩個董督的後代世襲晉國史官,一直擔當晉國的太史令,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的官稱為姓氏,稱董氏。
-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董澤,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董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湖泊的名稱,在史籍《後漢書·郡國志》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