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河北省—康姓、毛姓、邱姓、秦姓、江姓、 (第1/3頁)
康姓
- 起源:
- 出自姬姓:以諡號為氏。周朝初年,文王第七子康叔,受封於衛國,其最初的封地在康(今河南省禹縣),故稱康叔。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引發了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紂的後裔武庚便聯合他們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後,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統治,康叔在封地建立衛國,將衛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對穩固周王朝統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後,諡號為“康”,即“使民安樂”之意。康叔後人以其功績、聲譽為榮,取其諡號為氏,稱康姓,康叔自然成為康姓得姓始祖。
- 出自西域康居國:康居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的使者,以及從康居來中國者,有的就以“康”為氏。如漢代的康孟詳。
- 出自昭武九姓:隋唐時代康國(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人來中國者,有的以“康”為氏,如唐代有康謙。
- 宋代改姓:宋代為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諱,匡氏改為康氏,成為康姓新的支脈。
- 變遷:
- 康姓最早發源於衛國,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衛國所轄範圍包括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帶。早期康姓的播遷主要緣於衛都的遷移,範圍止於河南北部。
- 秦時,康姓主要遷徙至陝西、山東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東平兩大郡望。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康姓為避戰亂,徙至藍田(今陝西省藍田西灞河西岸),後漸向東南遷移。
- 唐代,有寧夏靈武人康植之孫康日知被封會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會稽郡公,後世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紹興則為南方各地康姓遷徙之主源。
- 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間,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盪,故有康姓徙遷南方安居樂業。明代,康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徙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
-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姓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 分佈:如今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在河北省,康姓也有一定的分佈,尤其在一些歷史悠久的地區,經過長期的繁衍和遷徙,形成了一些康姓的聚居地。
毛姓
- 起源:
- 源於姬姓,以國為姓:毛叔鄭於西周初年受封於毛國,本居鉅鹿(今河北地區),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毛叔鄭不僅是毛國的首領,還在周王朝中擔任司空之職,總管土木建築工程等事務,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孫世襲繼承。後來毛國遷徙至陝西岐山、扶風一帶,其後人在該地繼續繁衍。
- 以封邑命姓: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伯明)受封於毛邑(今河南宜陽),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職,負責土木工程建築事務,為周成王六卿之一。在後世子孫中,有以封地命姓者。
- 源於改姓:
- 源於蒙古族,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孫子福壽,歸附明朝,因率明軍討還湖廣、巴蜀等處有功,官至副總兵,明成祖朱棣賜予毛姓,其後裔子孫多稱毛氏;蒙古族韃靼部落酋長毛裡孩,在明朝時遣使進貢,明憲宗朱見深賜漢姓毛氏。
- 源於回族,毛忠初名哈喇,是明軍將領,因守邊有功,明英宗朱祁鎮為表彰他,特賜予毛姓,為回族毛氏之祖。
- 其他少數民族中,如苗族、傣族、彝族、高山族、布依族、滿族、佤族、土家族等也有毛氏族人分佈,多為明、清時期改土歸流運動中改漢姓者後裔。
- 變遷:
- 西周時期,毛姓分封之地在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