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早課(中) (第3/4頁)
互相指責,全然不顧病榻上的皇帝生死,更沒有心思去尋找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讓這件事演變成了一場朝堂鬧劇,也讓大明的統治核心陷入了更深的動盪之中。
還有移宮案,本是為了遵循祖宗禮制,妥善安置先皇妃嬪,確保宮廷秩序正常過渡的事件,東林黨卻又從中大做文章。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強行推動自己的主張,絲毫不考慮各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宮廷內部的和諧穩定,導致各方矛盾激化,使得宮廷內外人心惶惶,加劇了朝廷內部的分裂。
而到了明朝末年,國家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局面,外有清軍虎視眈眈,屢屢叩關;內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烽火遍地。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東林黨人依舊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擔當和骨氣。當李自成的大軍逼近北京,崇禎皇帝苦苦尋求對策,希望朝中大臣們能齊心協力,共克時艱,或出錢助餉,或出謀劃策抵禦外敵,可這些平日裡高談闊論的東林黨人,卻一個個推諉塞責,守著自己的家財,不肯為國分憂,眼睜睜看著大明的江山一步步走向崩潰的邊緣。
後來清軍入關,兵臨南京城下,那些東林黨中的所謂文人,更是將他們的無恥和懦弱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全然不顧大明數百年的恩澤,忘卻了自己身為讀書人的氣節與操守,毫無骨氣地跪在南京城外,迎接清軍入城,那諂媚討好的嘴臉,彷彿早已將家國大義拋諸腦後,只想著如何在新的統治者麾下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他們的這種行徑,不僅是對大明的背叛,更是對華夏民族千年傳承的名節和大義的褻瀆,讓無數為了守護家國而犧牲的英烈們蒙羞,也讓天下百姓寒了心。
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如銀河中浩瀚星海般的無數大儒,他們秉持著這種精神,前赴後繼,綿延不絕,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們生長且熱愛的這片人間大地。
從魏晉名士的風流灑脫中,我們能看到他們對精神世界的堅守;從衣冠南渡的艱難跋涉裡,我們能感受到他們對華夏文明的守護(雖然我看不起司馬家,提一提);從盛唐風華的壯麗篇章中,我們能領略到他們對家國昌盛的奉獻;從大宋無雙的文化繁榮裡,我們能體會到他們對民族傳承的擔當。(對外咱不論)
它是文天祥寧死不降,身陷囹圄仍堅守對大宋忠誠,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扞衛民族氣節,讓後人銘記其浩然正氣。
是陸秀夫背少帝跳海,崖山十萬軍民隨之投海殉國,奏響民族大義悲歌,盡顯山河破碎時的不屈抗爭。
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臨危受命,力排眾議堅守北京,憑無畏勇氣和軍事謀略擊退敵軍,為大明續生機,其功績氣節如不朽豐碑。
海瑞剛正不阿,直諫嘉靖帝、嚴懲貪惡,為民請命不計個人得失,撐起一片青天,成清官典範與為官榜樣。
閻應元身為江陰典史,挑起守城重擔,率全城百姓抗擊清軍,城破仍不降,詮釋忠誠與寧死不屈精神,讓江陰成英雄之城。
江陰、揚州、嘉定百姓面對清軍,各自頑強抗爭,雖遭殘酷鎮壓,卻不屈不撓,用生命扞衛尊嚴,彰顯大無畏精神。
史可法鎮守揚州,精心佈防,拒清軍勸降,城破之際與城共存亡,血灑揚州,激勵後人堅守民族大義。
李定國雖目不識丁,卻心懷復明壯志,憑軍事才能南征北戰,兩蹶名王,南明艱難時仍苦苦支撐,照亮家國情懷。
張煌言投身抗清,海上作戰打擊清軍,被捕後堅貞不屈,以“慷慨吞胡羯,羈囚念海波”展現壯志豪情,其氣節如璀璨星辰。
鄭成功為收復臺灣,籌備出征,擊敗荷蘭殖民者,讓寶島迴歸,扞衛領土完整,彰顯民族反抗外敵決心。
後世面對日寇侵略,楊靖宇孤身周旋、趙一曼嚴守機密、狼牙山五壯士跳崖、淞滬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