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竹林七賢 (第2/6頁)
曹爽輔政時召他為參軍,他也一直稱病不仕。
竹林之遊:正始末年(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後,阮籍雖免於災禍,但政治環境更加險惡。此後,他不問世事,與嵇康、山濤、劉伶、王戎、向秀、阮咸諸位士人並居、共遊於河內郡山陽縣,史稱“竹林七賢”。這一時期是他思想成熟的重要階段,其代表性著作大多也完成於此。
被迫出仕:司馬氏掌權後對阮籍不斷拉攏,他歷任太傅司馬懿的從事中郎、關內侯、散騎常侍等職。正元三年(公元256年),他請求出任步兵校尉,以此擺脫司馬氏與曹氏的政權之爭,因擔任此職時間較長,後世也稱之為“阮步兵”。
晚年勸進: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司馬昭被晉封位晉公,位相國,加九錫。阮籍在政治壓力下寫下《為鄭衝勸晉王箋》。同年冬天,阮籍去世,終年五十四歲。
2. 思想主張:
玄學思想:主張“貴無論”,認為“至人無宅,天地為客;至人無主,天地為所;至人無事,天地為故。無是非之別,無善惡之異,故天下被其澤,而萬物所以熾也”。這種思想脫胎於老子的“無為而治”,強調天下之亂始於“有”,只有“無”才能令天下安。
音樂思想:強調“和”,認為“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視自然之樂為達至神人和諧的手段。
文學思想:受玄學中莊學的影響,文學思想形成“放達玄遠”的風格特徵。他在作品中駁斥君子與禮法,主張個人精神自由的解脫。
3. 文學成就:
詩歌方面:以五言詩馳名於世,代表作有《詠懷詩》八十二首。這些詩作風格渾樸,多用比興手法,表達了他在亂世中的憂思、孤獨和對人生的思考,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有些詩反映了他在險惡政治環境中內心的孤獨寂寞、痛苦憂憤;有些詩表現了他害怕政治風險,希冀避世遠禍的思想;有些詩借古諷今,寄託了對時政的抨擊或感慨;還有些詩嘲諷了矯揉造作的虛偽的禮法之士。
散文和賦方面:著有《大人先生傳》《達莊論》《通易論》等。在《大人先生傳》中,他塑造了“大人先生”這一形象,激烈地抨擊了統治階級的“禮法”制度,宣洩了內心的積鬱,寄託了自己不與物交、神遊自得的意趣。他的賦現存6篇,其中述志類的表現了作者超凡絕塵、清虛自守的精神境界;詠物類的借詠物抒發了自己的懼禍心情,諷刺了虛偽的“禮法之士”。
阮籍在魏晉時期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對後世文學、思想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讚賞他的才華和在亂世中堅守自我的精神,也有人對他晚年寫《為鄭衝勸晉王箋》的行為有所詬病。
山濤(205 年 - 283 年 3 月 3 日),字巨源,出生於河內郡懷縣,是魏晉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經歷:山濤早年喪父,家中貧困,但少年時即有器量,與眾不同。他喜好讀《莊子》《老子》,常隱居鄉里掩蓋自己的志向才能。山濤與嵇康、呂安交好,後又認識阮籍,幾人志趣契合,成為莫逆之交。山濤四十歲時才入仕途,最初擔任過河內郡主簿、功曹及上計掾等職。曾有一天,他與石鑑一起過夜,談及太傅司馬懿稱病臥床的事,山濤認為事出反常,於是棄官而去。正始十年(249 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身死,大權盡歸司馬懿,山濤於是歸隱不問世事。
入仕受重用:山濤與司馬懿夫人是表親,因此受到司馬氏的重視。司馬師命令司隸推舉山濤為秀才,之後他歷任郎中、驃騎將軍王昶的從事中郎、趙國國相、尚書吏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