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6) (第2/4頁)
元年,唐儉曾出使過一次東突厥,對東突厥的情況有所瞭解。貞觀四年(630 年),唐太宗圍剿東突厥,頡利可汗表示願意臣服,唐太宗遣唐儉為使前往突厥。唐儉與頡利每日宴會,放鬆了頡利的警惕,而李靖趁機襲擒頡利可汗,唐儉得以脫身返回長安。
3. 晚年及身後事:
唐儉居官時不太留心事務,常與賓客縱酒為樂,不時犯一些小錯,曾因此被李世民貶官。永徽初,他致仕退休,加特進。顯慶元年(656 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諡號為襄,陪葬昭陵。
唐儉對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外交方面有一定的貢獻,並且能夠在複雜的政治和戰爭環境中多次化險為夷,得以善終。
李積(594 年—669 年),原姓徐,名世積,字懋功,唐高祖賜姓李,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稱李積。他是隋末唐初重要將領,唐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經歷:
1. 早年投身瓦崗軍:
李積出生於曹州離狐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樂善好施。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大業七年(611 年),17 歲的徐世積投靠在瓦崗寨反隋義軍首領翟讓。他善謀略,建議翟讓劫掠永濟渠上的過往船隻以養護軍隊,使瓦崗軍在一年多時間內發展至萬餘人。
大業十二年(616 年),李密投靠瓦崗寨,徐世積跟隨李密作戰,在李密的指揮下,瓦崗軍攻佔金堤關和滎陽郡大部縣城。在與隋將張須陀的戰鬥中,李密指揮軍隊大敗隋軍,張須陀戰死。
大業十三年(617 年),徐世積與王伯當等勸說翟讓讓位給李密,李密稱魏公後,封徐世積為右武候大將軍。之後徐世積又建議並帶兵攻克倉城黎陽,開倉放糧,徵募到二十餘萬人的隊伍。但瓦崗軍壯大後內部發生爭權,翟讓被李密設計除去,徐世積在混亂中身負重傷。
2. 歸降大唐:
唐武德元年(618 年),隋將宇文化及勒死隋煬帝后北上,徐世積鎮守的黎陽倉被宇文化及兵圍,他與李密率領的援軍一起擊敗宇文化及。同年九月,王世充出兵討伐瓦崗軍,瓦崗軍瓦解,李密投降唐王朝,徐世積接管了李密之前所轄之地。
武德二年(619 年),徐世積將轄地的土地與戶口統計後交由李密上呈給唐高祖李淵,因其不肯越過李密獻地而為自己邀功,唐高祖贊其純臣,賜其李姓,授職黎州總管,加封萊國公、上柱國。同年,王世充廢楊侗自立為帝,徐世積奉令統率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後來他被竇建德俘虜,為救人質只好投降竇建德,但最終還是歸降了唐朝。
3. 隨唐征戰,屢立戰功:
唐朝統一戰爭:
武德三年(620 年)起,李積跟隨秦王李世民征伐劉武周、竇建德、徐圓朗、劉黑闥等反唐勢力。在與劉武周的戰爭中,他跟隨李世民在雀鼠谷一日八戰八勝,斬獲數萬敵軍;在討伐王世充時,他接管鄭州,擊退鄭國太子王玄應,勸降滎州刺史魏陸;在虎牢關之戰中,他暗中策應,幫助唐軍俘獲鄭國荊王王行本。竇建德應王世充請求增援,戰敗被俘,王世充也隨後被殺。
武德五年(622 年),李世民回朝後,李積留下來繼續討伐與劉黑闥聯兵作亂的魯王徐圓朗,最終擒殺徐圓朗,平定兗州。
武德七年(624 年),他隨趙郡王李孝恭和大將李靖一同征討位於江淮的輔公祏起義軍,率領步騎兵渡過淮河,攻克壽陽城,進抵硤石,攻破敵軍,平定江南。
對外戰爭:
擊敗東突厥:唐朝建立初期,東突厥多次南下侵擾。武德八年(625 年),李積為行軍總管,在太谷擊退突厥入侵。貞觀四年(630 年),他與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