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孫子兵法》之計篇 (第2/2頁)
互相傾軋,勾心鬥角。約在公元前517年,孫武為躲避田、鮑等四族之亂,逃奔吳國。
著書立說:孫武到達吳國後,隱居於姑蘇城郊的穹隆山,潛心著書,寫成《孫子兵法》十三篇。在此期間,他與伍子胥相識,成為至交好友。
得薦為將: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即位,重用伍子胥。闔閭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多次推薦下,闔閭終於同意召見孫武。孫武向闔閭介紹自己的兵法,並透過訓練宮女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被任命為吳將。
助吳伐楚:孫武拜將後,指揮吳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如攻克舒城,殺死吳國叛將蓋餘、燭傭。之後不斷襲擾楚國邊境,削弱楚國力量。公元前506年,在孫武、伍子胥的謀劃下,吳國聯合唐、蔡兩國攻楚,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楚軍,直逼楚都郢,使吳國成就霸業。
隱居終老:伐楚之戰結束後,孫武拒絕了封賞,選擇隱居,約於公元前470年在吳國逝世(也有說法認為他是被吳王所殺)。
3. 軍事成就:
柏舉之戰:公元前506年,孫武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楚國,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軍事思想影響:孫武的《孫子兵法》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軍事學著作,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該書系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一套完備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者,詭道也”“不戰而屈人之兵”等觀點,對中國曆代政治家、軍事家以及軍事理論家影響深遠。
4. 歷史地位:孫武被尊稱為“兵聖”,他的軍事思想不僅在中國備受推崇,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有著極高的地位,受到眾多外國軍事家的重視與研究。《孫子兵法》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