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第3/4頁)
面有飢色,以及孟軻在齊、梁處境困窘相同呢!所以周武王憑藉仁義討伐商紂而稱王天下,伯夷卻寧肯餓死也不吃周朝的糧食;衛靈公詢問排兵佈陣之事,孔子不回答;梁惠王謀劃攻打趙國時,孟軻卻勸說他像周太王離開邠地那樣避讓。這難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苟且求合嗎?就好比方形的榫頭要插入圓形的榫眼,怎麼能插進去呢?有人說,伊尹揹著鼎去勉勵商湯成就王業,百里奚在車下餵牛而秦穆公任用他成就霸業,都是先迎合君主,然後再引導他們走向正道。鄒衍的言論雖然不合常規,或許也有伊尹、百里奚那樣的用意吧。
從鄒衍到齊國的稷下先生們,像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鄒奭這些人,各自著書立說談論治亂的事情,用來求取當世君主的任用,這樣的情況多得說不完。
淳于髡(Kun一聲)是齊國人,見聞廣博,記憶力強,學習沒有固定的門派。他在進諫遊說時,仰慕晏嬰的為人,然而以揣摩君主心意、觀察君主臉色為要務。有賓客把淳于髡引見給梁惠王,惠王讓左右侍從退下,單獨兩次接見他,淳于髡始終不說話。惠王覺得奇怪,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讚淳于先生,說管仲、晏嬰都比不上他,等到見了我,我卻沒什麼收穫。難道我不值得他跟我說話嗎?是什麼原因呢?”賓客把這話告訴了淳于髡。淳于髡說:“確實是這樣。我前次見大王時,大王心思在騎馬打獵上;後來再見大王時,大王心思在音樂上,所以我就沉默不語了。”賓客把這些話完整地彙報給惠王,惠王大為驚駭,說:“哎呀,淳于先生真是聖人啊!前次淳于先生來的時候,有人進獻了好馬,我沒來得及看,正好淳于先生來了。後來淳于先生再來時,有人進獻了歌者,我沒來得及試聽,也正好淳于先生來了。我雖然讓旁人退下了,可心裡想著那些事,確實是這樣啊。”後來淳于髡再見到惠王時,一談就是三天三夜也沒疲倦之意。惠王想用卿相之位來禮遇他,淳于髡卻推辭離去了。於是惠王送給他四匹馬駕的安穩車子、成束的帛加上玉璧、一百鎰黃金。淳于髡終身沒有出仕為官。
慎到是趙國人。田駢、接子是齊國人。環淵是楚人。他們都學習黃老道德學說,因而闡發、敘述其中的意旨。所以慎到著有《十二論》,環淵著有《上篇》《下篇》,田駢、接子也都有相關論述。
鄒奭(shi)是齊國各位鄒子中的一位,也較多地採納鄒衍的學說來撰寫文章。於是齊王嘉獎他們,從淳于髡以下這些人,都被封為列大夫,為他們開闢寬闊的大路,修建高門大屋,給予尊崇和寵愛,招攬天下諸侯的賓客,顯示齊國能招納天下賢士。
荀卿是趙國人,五十歲時才到齊國遊學。鄒衍的學說迂闊宏大且雄辯;鄒奭的文章寫得華麗但難以施行;和淳于髡相處久了,時常能聽到有益的言論。所以齊國人讚頌說:“談天說地數鄒衍,雕琢文字是鄒奭,智慧無窮淳于髡。”田駢等人都在齊襄王時去世了,而荀卿成了最年長資深的老師。齊國還保留著列大夫的空缺職位,荀卿三次擔任祭酒。齊國人中有人說荀卿的壞話,荀卿就到楚國去了,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罷官,於是就在蘭陵安家。李斯曾經是他的弟子,後來做了秦國的丞相。荀卿憎惡當時混亂汙濁的政治,亡國亂君接連不斷,不遵循大道卻迷信巫祝,相信吉凶預兆,淺陋的儒生拘泥於小節,像莊周等人又滑稽荒誕、擾亂風俗,於是他推究儒家、墨家、道家學說在實踐中的興衰成敗,按順序著述了數萬字後去世了,死後就葬在蘭陵。
趙國也有公孫龍進行“堅白”“同異”之類的辯論,還有劇子的言論;魏國有李悝,倡導盡地力之教;楚國有屍子、長盧;還有阿地的籲子。從孟子到籲子,世上大多有他們的著作,所以這裡就不詳細敘述他們的傳記了。墨翟是宋國的大夫,擅長防守抵禦,提倡節用。有人說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