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8章 瘋答結束 (第2/3頁)

加入書籤

。”

[玄奘西行最遠到哪了?]

趙匡胤再次搶答:“天竺那蘭陀寺。”

“我們來說說玄奘西行。

1.背景

國內佛教狀況:南北朝時期,佛教學術界就開始了“一闡提眾生有無佛性”的爭論。到玄奘時代,北方流行的《涅盤經》《成實經》《毗曇》學,與南方譯傳的《攝論》《俱舍論》,構成了當時南北佛學的主流。但玄奘遊歷過各地寺廟後發現,全國各地的經書不僅譯著內容不同,對佛經義理的解釋也存在很大差異,並且在重要理論問題上,如南方攝論與北方地論(瑜伽師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的分歧很大,難以融合。

個人求法信念:626 年,玄奘向初訪長安的印度僧人波羅頗迦羅密多羅(簡稱“波頗”)諮詢佛法,瞭解到印度高僧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伽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便萌生了去印度求取經典原文(彌勒五論,瑜伽師地論等),並重新譯典,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心念。

2. 行程經歷

艱難啟程:627 年,玄奘從長安出發。當時國家政權剛剛建立,還待穩固,因此約束百姓不許親近番邦,玄奘的行動受到了涼州都督的禁止,在慧威法師及其弟子慧琳、道整的幫助下行至玉門關。起初一位禮佛胡人願帶他出玉門關,但途中因恐王法而退縮,玄奘起誓自己寧願“向西而死”,絕不為活命而東歸,再次孤身上路。

穿越險阻:出關之後在國家邊境的沙漠中孑然前往天竺,經過各國烽火臺時險些被戍邊將士用箭射中,在校尉王祥之的維護下才繼續安全向西。在橫渡沙河,經過荒無人煙、乾旱缺水的險境之後,終於到達高昌,受到高昌王熱情接待和挽留。

繼續西行:玄奘謝過高昌王的款待之後,堅決辭行,高昌王為玄奘重整行裝,併為他準備了二十四封信,讓玄奘轉交給此次西行將途經的二十四個國家的國王,幫助玄奘打通在西域的道路。玄奘經此一事後辭別高昌向天竺西行,因高昌王的幫助,到達西域後諸國都對玄奘以禮相待,還受到了很多國王的盛情款待。

到達印度:631 年玄奘到達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他在那爛陀寺師從 106 歲高齡的住持戒賢學習,前後聽戒賢講了《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宣告等學,同時又學習婆羅門教經典及各類梵書,在那爛陀寺五年的受學過程中,玄奘備受優遇,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

名震印度:玄奘在印度期間,還著《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學說;和正量部學者般若多辯論,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應東印迦摩縷波國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641 年,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五印 18 個國王、3000 各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 2000 人參加。在這場大會上,玄奘一人面對數千位印度佛教學者的提問,無一例外全都對答如流,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持邀請玄奘參加 5 年一度,歷時 75 天的無遮大會。

3. 成果

帶回大量佛經:貞觀十七年即643 年,玄奘載譽歸國,帶回如來舍利 150 粒、金檀佛像 7 尊、經論 526 筴共計 657 部。

促進文化交流:他將自己西行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十二卷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對唐朝時期西域邊境的風土人情,為之後唐朝開拓西域領地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對於後世研究古代印度以及佛教史都具有重要價值。

推動譯經事業:歸國後,玄奘拒絕了唐太宗入朝為官的邀請,主動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