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5章 四大汗國 (第2/3頁)

加入書籤

2. 分裂與後續:

東西分裂:1347 年,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察合臺汗國和西察合臺汗國。西察合臺汗國被稱為“馬維蘭納兒”,東察合臺汗國被稱為“蒙兀兒斯坦”。在中國史籍中,東察合臺汗國先後以別失八里、亦力把裡、土魯番等為國都名。

西察合臺汗國的結局:西察合臺汗國存在時間較短,後來隨著麻哈沒的蘇丹的去世,被帖木兒帝國取代。

東察合臺汗國的延續:1514 年,東察合臺汗國後嗣賽德汗於舊地創立了新政權,也被認為是察合臺汗國的延續,早期首都在喀什噶爾,後遷往葉爾羌城,稱為“葉爾羌汗國”。東察合臺汗國隨伊思瑪業勒汗被準葛爾推翻而覆滅,至此察合臺政權徹底滅亡。

3. 政治與經濟:

政治體制:察合臺汗國經歷了傳統的突厥 - 蒙古式政體。在統治後期,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影響加深,逐漸向政教一體的國家轉變。

經濟狀況:察合臺汗國所在地區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商業貿易較為發達。蒙古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經濟,但在汗國統治期間經濟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域內鑄幣業發達,市面流通以銀幣為主,銅幣為輔。

4. 文化與宗教:

文化方面:察合臺文是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發展而來,並在其統治地區形成,對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烏茲別克等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

宗教方面:汗國建立初期,宗教信仰呈現多元化,以佛教、薩滿教為主。15 世紀後期,伊斯蘭教向東推進,到葉爾羌汗國時期,汗國已經以伊斯蘭教立國,成為單一信仰的蘇丹國。

總的來說,察合臺汗國在中亞和中國新疆地區的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窩闊臺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以下是關於它的詳細介紹:

1. 建立:

成吉思汗分封諸子,第三子窩闊臺得到也迷裡與霍博地區,但這並非窩闊臺汗國的真正形成基礎。窩闊臺汗國實際是由窩闊臺之孫海都建立的。在蒙哥即位、大汗位由窩闊臺系轉入拖雷系後,窩闊臺系宗王受到打壓。海都在這種情況下,透過武力擴張,網羅窩闊臺系宗王的力量,逐漸建立起窩闊臺汗國。

2. 疆域:包括原蒙古乃蠻部落的廣闊土地和西遼國的部分領土,即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

3. 發展歷程:

-海都建立窩闊臺汗國後,與察合臺汗國的八剌相結納,取得伊犁河谷與可失哈耳地區,並糾集窩闊臺、察合臺、朮赤三系諸王,於1269 年在答剌速河畔召開忽裡臺,增強了自己的影響力和勢力範圍。此後,察合臺汗國實際上成為海都所操持的附庸,海都多次進擾元朝的西北邊境。

4. 衰落與滅亡:1301 年(大德五年),海都犯元境,在與元軍戰鬥中受傷,回師途中死去,子察八兒繼立。窩闊臺後裔為爭奪汗位發生矛盾和分裂,汗國力量削弱。1304 年,都哇起而與察八兒爭戰,大掠其國西部諸城。元朝海山的軍隊也同時逾阿爾泰山,大破察八兒軍,察八兒投奔都哇。1309 年(至大二年),察八兒因參與察合臺汗國的一次內爭失敗,逃歸元朝,元封他為汝寧王,他的領地大半為新即位的察合臺汗國也先布花汗所有,窩闊臺汗國亡。

伊利汗國,又稱為伊兒汗國,是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

一、建立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後,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同時也為了鞏固對西亞地區的統治,派其弟旭烈兀發動了第三次西征。旭烈兀先後征服了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區,於1258年攻陷巴格達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