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4章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4) (第3/4頁)

加入書籤

長孫順德的侄子輩。

長孫順德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下戰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長孫無忌同樣是唐朝的重要人物,在唐朝初期政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且位居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不過,兩人雖然有親戚關係,但各自的人生軌跡和政治作為有所不同。

張亮(?-646 年),鄭州滎陽人,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獨特之處如下:

1. 出身背景獨特:

出身貧寒:與凌煙閣中不少出身名門望族或官宦世家的功臣不同,張亮出身貧賤,年輕時以務農為業,是從底層一步步崛起的人物。這種出身背景使他在行事風格和政治追求上可能與其他功臣有所差異,也讓他的奮鬥歷程更具傳奇色彩。

2. 經歷具有傳奇色彩:

告密獲賞:隋朝末年,張亮投奔李密,但未受重用。後來瓦崗軍中有人密謀反叛,張亮向李密告密,李密認為他忠誠,任命他為驃騎將軍,這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種因告密而獲得晉升的經歷,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較為特殊。

獄中守密:武德九年,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張亮奉命到洛陽秘密聯結山東豪傑,以備局勢變化。齊王李元吉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唐高祖命有司拷問張亮,他緊守秘密,最終得以釋放。這一事件不僅體現了他對李世民的忠誠,也展現了他堅定的意志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奇襲立功: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張亮自請隨行,擔任滄海道(一作平壤道)行軍大總管。他率領唐軍從東萊渡海至遼東,突襲卑沙城成功,打通了山東半島通往遼東半島的糧草補給線,為唐朝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支援。儘管他在面對敵軍劫營時曾表現出怯懦,但最終因副將的出色表現而化險為夷,這一經歷也成為他軍事生涯中的一個獨特事件。

3. 性格與行為複雜:

外敦厚內詭詐:史書中對張亮的評價是“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人莫之知”。他表面上看起來敦厚老實,但內心卻有自己的盤算和心思。這種複雜的性格使他在官場和政治鬥爭中能夠靈活應對,但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家庭行為不檢:張亮拋棄結髮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蕩、驕橫的李氏,對她既寵愛又懼怕。李氏與人私通,張亮卻將此人收為養子,這種家庭行為在當時的社會道德觀念下是不被認可的,也影響了他的名聲。

4. 結局悲慘且充滿爭議:

以謀反罪被斬:貞觀二十年,陝州人常德告發張亮私養義子五百人,蓄意謀反。唐太宗命人調查此事,程公穎與公孫常都證實張亮謀反。張亮雖辯解是被誣陷,但唐太宗認為他私養義子的行為就是謀反的證據,最終將他斬於市,並沒收其家中全部財產。這一結局與他曾是凌煙閣功臣的身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引發了後人對他是否真的謀反的爭議。

總的來說,張亮在出身、經歷、性格和結局等方面都具有獨特之處,這些特點使他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顯得較為突出,也成為後人研究唐初歷史時關注的一個重要人物。

張亮被李世民執意殺掉,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涉嫌謀反:

蓄養義子:張亮被人告發私養義子五百人。在古代,私自大量蓄養義子容易被視為有不軌企圖,尤其是對於手握一定權力的大臣來說,這種行為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皇帝會擔心這些義子可能被培養成私人武裝力量,對政權構成威脅。

有證人指證:程公穎與公孫常都證實張亮謀反。雖然這些證人的證言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有人指證且張亮有蓄養義子這樣的可疑行為,使得謀反的罪名顯得較為可信。

2. 自身行為不檢點,失去李世民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