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二程與理學 (第2/3頁)
人們不能被外界的利害關係所左右。他認為,“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意思是不要片面地強調內心或者外界的影響,而是要忘記內外的區別,以達到一種自然順應天理的狀態。
-關於人性修養的理念:強調透過修養來達到定性的境界。這種修養不是刻意地壓抑情感,而是讓情感自然地順應天理。他反對那種強行剋制自己情緒的做法,認為“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即要有一種公正無私的心態,坦然地面對外界事物。
2. 思想價值與影響
理學思想的深化:《定性書》是程顥理學思想的重要體現,深化了對人性和道德修養的認識。它為理學的發展提供了關於心性修養的重要理論,對於理解程顥乃至整個理學派別的思想體系有著關鍵的作用。
對後世的啟示:在後世的哲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從哲學角度看,它關於內外關係的思考,引發了後人對於主體與客體關係的進一步探討;在倫理學方面,其道德修養的理念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在複雜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心態和道德品質的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其對於情緒管理和心態穩定的觀點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在學術傳承中的地位:它是宋代理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文獻,對朱熹等後世理學家也產生了啟發,在理學的學術傳承和思想演變過程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理學是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
起源背景:
理學的產生受當時社會、政治、文化多種因素影響。唐朝中後期,佛、道盛行,傳統儒學受到挑戰。面對危機,一些儒家學者開始思考如何在新的形勢下重振儒學,吸收佛、道的思想來豐富和發展儒學。
主要內容:
核心概念是“理”或“天理”:理學家們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例如,二程(程顥、程頤)主張“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朱熹進一步說明“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
在倫理道德方面:理學強調“三綱五常”是天理的體現。“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準則被看作是永恆不變的天理,人們需要遵守。
在人性論上:有多種觀點。比如朱熹提出“人性本善”,但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命之性”是純粹的善性,是天理在人身上的體現;“氣質之性”則因氣稟不同而有善惡之分。
在認識論上:“格物致知”是重要的方法。“格物”就是透過接觸和研究事物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則是將窮究的知識加以深化和擴充。例如,朱熹認為要透過對萬事萬物的觀察、研究來領悟天理。
主要流派
程朱理學:由程顥、程頤兄弟奠基,朱熹集大成。這一派別的思想在南宋後期成為官方正統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都有深遠影響。其強調“存天理,滅人慾”,注重對經典的闡釋,透過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著作的註釋來傳播理學思想。
陸王心學:主要代表人物是陸九淵和王陽明。陸九淵提出“心即理”的觀點,認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物去尋求。王陽明進一步發展為“致良知”,良知是每個人先天就有的,人們要透過自我反省來發現和擴充良知。
歷史影響
積極方面:
理學重塑了儒家的正統地位,鞏固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使社會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穩定。
推動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理學注重講學、書院教育,培養了大量人才,許多書院都以理學思想為教學內容。
消極方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