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2章 吳中四傑 (第2/2頁)

加入書籤

勁挺,氣勢奔放,波瀾起伏,是張旭的狂草藝術代表作,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肚痛帖》:草書帖,全帖六行三十字,似為張旭肚痛時自診醫案。筆意連綿,頓挫跌宕,將草書的線條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知名度較高,現收藏於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尚書省郎官石記序》:張旭傳世楷書作品“宋拓孤本”,是其楷書存世的唯一物證。全文楷法工整,有“歐體”之峻刻,“虞體”之精勁,“褚體”之清麗,體現了初唐楷書眾美的融合。

2. 詩歌方面:張旭以七絕見長,詩歌語言清麗、精工,風神高華。《全唐詩》卷一一七收有其《桃花溪》《清溪泛舟》《山行留客》《春遊值雨》《春草》《柳》等六首詩,均為寫景絕句,意境悠遠。

3. 人物稱號與影響:

張旭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與僧懷素並稱“顛張醉素”;與懷素、賀知章並稱“唐草三傑”;善詩文,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嗜酒,與賀知章等人並稱“飲中八仙”。

他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是唐代草書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為後世書法家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啟示和創作靈感,被後世尊稱為“草聖”。

總之,張旭是中國書法史和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約660年-約720年),揚州人,曾參任兗州兵曹。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其詩風清麗典雅而又自然流暢。

張若虛詩作長期湮沒,流傳下來的僅有兩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閨夢還》,另一首是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他的代表作,該詩最早見收於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此詩以“月”為重點,緊扣春、江、花、月、夜五種意象來寫。詩人按照時間順序,採用多變的角度寫月,兼之襯以海潮、芳甸、花林、海霧,主從巧妙結合,意境清幽絢麗。詩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其語言清淺流暢,一洗宮體詩的濃脂豔粉,富有澄澈空明、清麗自然之感。詩中夾敘閨情別緒,亦有哀怨纏綿的感情,突破了哲理詩的枯燥,整首詩歌的基調“哀而不傷”。

《春江花月夜》在明代迎來了屬於它的春天,被陸續有詩集收錄,無數的明代詩人學者開始盛讚。到了近代,詩人聞一多評價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張若虛也因這首詩享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他的詩風影響到唐代詩人李賀、李商隱的詩歌創作,其影響甚至於一直到宋元間。

為紀念張若虛,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鎮建有春江花月夜藝術館暨張若虛紀念館,該館集音、詩、書畫和非遺技藝於一體,全方位、立體式介紹張若虛,解讀《春江花月夜》的魅力。

包融(約695年 - 約764年),唐朝著名詩人,出生於潤州延陵。他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被稱為“吳中四士”,與於休烈、賀朝、萬齊融是文詞之友。

包融曾擔任過懷州司戶、集賢直學士和大理司直等職務。他的詩作現存八首,代表作品有《酬忠公林亭》《登翅頭山題儼公石壁》《賦得岸花臨水發》《和陳校書省中玩雪》《和崔會稽詠王兵曹廳前湧泉勢》《阮公嘯臺》《送國子張主簿》《武陵桃源送人》等。他的兩個兒子包何和包佶也很有才華,父子三人合稱為“三包”。

包融的詩風清新自然,意境優美。他的詩歌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其傳記被收錄在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中。作為“吳中四士”之一,包融在初、盛唐之交的詩壇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詩作體現了唐詩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特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