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范仲淹與慶曆新政 (第2/4頁)
到了後世的廣泛讚譽和敬仰。王安石將他尊為“一世之師”,南宋的朱熹、劉宰等名士文人認為他是“本朝人物第一”“天地間第一流的人物”。
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奮鬥。
慶曆新政是北宋中期慶曆年間趙宋王朝推行的一場改革運動。以下是關於慶曆新政的具體介紹:
1. 背景:
內憂方面:北宋立國後,政治上實行一職多官、大興科舉、採用恩蔭制,導致官員數量大增,行政效率低下,“冗官”問題突出;軍事上實行“養兵”之策和“更戍法”,軍隊數量龐大但戰鬥力弱,“冗兵”現象嚴重;財政上,養兵、戰爭賠款、統治者大興土木等使得財政開支巨大,形成“冗費”。“三冗”問題導致北宋積貧積弱。同時,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爆發。
外患方面:北宋與東北邊境的契丹族和西北邊境的党項族連年發生戰爭,且屢屢失敗。寶元元年(1038 年),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破裂,隨後宋夏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宋軍戰敗,只得議和,這進一步加重了北宋的危機。
2. 主要發起者:以參知政事范仲淹為首,還有富弼、韓琦、歐陽修、餘靖、蔡襄、王素等人。
3. 主要內容:
澄清吏治:
明黜陟:嚴格考核官吏升降,破格提拔政績卓著的官員,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抑僥倖:限制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
精貢舉:改革科舉考試內容,重策論、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令州縣立學,規定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
擇長官:嚴格依照政績考核官員,獎勵能員,罷免不才,並主張由各級長官保薦下屬。
均公田:按等級給官員一定數量的職田,均衡職田收入,防止貪贓枉法。
富國強兵:
厚農桑:加強農桑立法,命令全國各地重農桑,獎農桑,將農業的好壞作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內容。
減徭役:主張合併戶口稀少的縣邑,減少百姓的徭役,並裁減統治者的奢侈耗費。
修武備:整治軍備,主張恢復府兵制,衛士每年用三個季度務農,一個季度教練戰鬥,寓兵於農。
厲行法治:
重命令: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朝廷行條令事先必須詳議,“刪去繁冗”,一旦頒行,必須遵守,不得隨意更改。
推恩信: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若拖延或違反赦文施行,依法從重處置,派使臣巡察各種惠政是否施行。
4. 實施過程:慶曆三年(1043 年)九月,范仲淹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摺呈給宋仁宗,作為改革的基本方案,朝廷表示贊同,並頒發全國。然而,由於新政觸動了保守派官僚貴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和阻撓。
5. 結果:慶曆五年(1045 年)五月,杜衍、韓琦、歐陽修先後遭貶出朝,范仲淹也被貶至鄧州,新政以失敗而告終。
6. 影響:
積極方面:慶曆新政雖然時間短暫且最終失敗,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尖銳的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統治秩序,促進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它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也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鬥。
消極方面:新政的失敗使得北宋的社會矛盾並未得到根本解決,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冗兵資費加倍,民族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