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澶淵之盟 (第2/2頁)
力。
軍備廢弛:澶淵之盟後,北宋認為北方的軍事威脅暫時解除,在軍事上逐漸放鬆了警惕,導致軍備廢弛,軍隊戰鬥力下降,為後來的外部危機埋下了隱患。
外交軟弱: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得北宋的統治者在外交上形成了一種妥協求和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北宋後來的外交政策,導致北宋在對外關係中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
宋真宗趙恆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其一生具有複雜性,既有一定的積極作為,也存在一些爭議之處。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即位背景:
宋真宗出生於乾德六年(968 年),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三子。至道元年(995 年)被冊封為太子。宋太宗駕崩後,趙恆本應順利繼位,但權宦王繼恩、參知政事李昌齡等人卻密謀廢黜他。在宰相呂端的堅定支援下,趙恆最終得以登基。
2. 前期統治的積極舉措與成就:
開創鹹平之治:宋真宗統治前期,任用李沆、曹彬、呂蒙正等人打理政事。這一時期,北宋政治較為清明,社會經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注意節儉,鐵製工具製作技術進步,土地耕作面積增加,又引入占城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史稱鹹平之治。
虛心納諫:宋真宗能聽取各方意見,即位後就透過御史臺向轉達他的意思,要京師內文武百官凡是他施政有誤、看到利病、對軍事有好的建議,都可以直接向皇帝遞奏摺。他還多次下詔徵求“直言”,使得上書言事的人增多。
謹慎用法:宋真宗厭惡嚴刑峻法,主張謹慎用刑。他下詔廢除了斷截手足、鉤背烙身等刑罰,禁止使用法外刑法,也嚴厲批評軍中對逃兵施以的烙傷手腕、敲碎筋骨等做法。同時對私鑄銅錢、私造管制武器等重罪都減輕處罰。對待嫌疑犯,不允許使用酷刑、搞刑訊逼供。
3. 澶淵之盟:
景德元年(1004 年),契丹侵宋,遼國皇帝耶律隆緒率軍二十萬南下,邊關告急。宋朝多數大臣建議不抵抗,遷都躲避,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人極力主張抵抗,最後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在澶淵相交,宋軍逐漸佔據上風,遼軍統帥蕭太后多次提出議和,宋真宗最終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澶淵之盟雖然暫時避免了戰爭,但也被一些人視為宋朝軟弱的表現,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 後期的迷信行為與泰山封禪:
澶淵之盟後,宋真宗自認為成就了一番偉業。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他宣稱有“天書”降於皇宮,並以此為藉口進行泰山封禪。他偽造了所謂的“天書”,並以此作為封禪的依據。還進行了多次祭祀活動,耗時長達十餘年。他的這些迷信行為和封禪活動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劇了北宋的制度性腐敗問題,也使得他在民間的形象受損,失去了部分民眾的信任和支援。這也導致了以後的皇帝再也沒一個去泰山封禪了。
總的來說,宋真宗在位期間既有對國家發展有益的舉措,也有一些引發爭議的行為。他的統治對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功過是非在歷史上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