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5章 後趙 (第3/3頁)

加入書籤

年)昌黎之戰時,冉閔表現出色,使他的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成名並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遷遊擊將軍。

2. 政治生涯的起伏:

功高震主與奪權:

永和五年(349年),後趙皇帝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太后鄭櫻桃與丞相張豺攝政專權。石遵在冉閔等人的勸諫下回師攻打鄴城,繼承帝位,冉閔因從龍之功被任命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幫助輔佐朝政。但石遵登基後卻違背承諾,沒有立冉閔為太子,且忌憚其功高震主,意圖奪取冉閔的兵權。

冉閔得知石遵想殺他的訊息後,夥同李農、王基等人闖進宮內,殺死了石遵,擁立義陽王石鑑登基。之後石鑑也想除掉冉閔,冉閔便把石鑑軟禁了起來。

建魏稱帝:永和六年(350年)正月,冉閔以讖文中有“繼趙李”的字樣為藉口,改後趙國號為魏,並改姓李,大赦天下,改年號為青龍。同年閏二月,冉閔廢掉並殺死了被他軟禁的石鑑,登基稱帝,改國號“大魏”,建元“永興”。過一個月,冉閔恢復自己祖父和父親少年時的冉姓,建都於鄴城。

3. 殺胡令:

冉閔控制鄴城後,羯胡中有人陰謀反叛他,但他沒法分辨這些人中誰是親冉閔的,誰是親石氏的。於是冉閔假意試探,釋出命令讓願意跟他的人留在城中,不願意的可以離開。結果胡、羯等族的人都往城外跑,冉閔認為不能放他們走掉,於是頒佈了所謂的“殺胡令”,即“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這一舉措既消滅了潛在的威脅,又收攏了一部分死忠。不過對於“殺胡令”,後世也存在一些爭議,有人認為冉閔有藉此鞏固自己政權的目的。

4. 軍事成就與失敗:

軍事成就:冉閔建立政權後,四處征討,多次取得勝利,比如在350年冉閔率軍於淩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臺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

最終失敗:冉閔由於窮兵黷武,四處樹敵,加上冉魏政權地處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伺。永和八年(352年),冉閔被前燕太原王慕容恪擊敗,退守鄴城,隨後燕王慕容儁派兵圍攻鄴城,冉閔被擒後遭到處決。前燕朝廷追諡他為武悼(一作“悼武”)天王,“染華墓誌”則稱其諡號為“平帝”。

5. 歷史評價:

正面評價:一些人認為冉閔在西晉末年胡人屠殺漢人、漢人幾近滅族的危機關頭挺身而出,頒佈殺胡令,號召漢人復仇,對保護漢族血脈、反抗民族壓迫有著重要意義,是挽救漢人於危難的英雄。

負面評價:也有人認為冉閔的行為更多是出於個人權力爭奪,他建立冉魏政權後,為了鞏固政權採取了極端手段。而且他稱帝后還曾讓太子冉胤擔任大單于,試圖團結胡人,這與他之前的殺胡行為有些矛盾。

總的來說,冉閔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他的行為和歷史地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學者眼中有著不同的評價。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東晉十六國那個混亂的歷史時期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