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5) (第2/4頁)
謀反計劃中。
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唐朝初期,朝廷內部存在著各種政治勢力的鬥爭。侯君集可能感受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選擇了謀反這條極端的道路。
總之,侯君集謀反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個人性格和心態的問題,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他的謀反行為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悲劇結局,也給唐朝的政治穩定帶來了一定的衝擊。
張公瑾(594 年 - 632 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他是唐朝初期的重要將領,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八位。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經歷:
1. 早年經歷:
張公瑾原是王世充的部下,擔任洧州長史一職。李淵建唐之後,張公瑾與洧州刺史崔樞一起獻城投降唐朝,被任命為鄒州別駕,後累遷右武候長史。
後來徐圓朗叛軍攻陷楚丘,企圖圍攻虞城。河南道安撫大使任瑰命崔樞、張公謹率領各州豪強作質子的子弟一百多人去守衛虞城。儘管有人擔心他們會叛變,但張公謹二人堅守虞城,使叛軍難以攻破,最終撤軍。這一事件讓張公瑾開始受到關注。
2. 玄武門之變: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李世民向張公瑾求取自保的辦法,張公瑾的回答合李世民心意,逐漸受到器重。
武德九年(626 年),李世民對誅殺李建成與李元吉一事猶豫不決,於是請人占卜吉凶。此時張公瑾從外而入,一把搶過占卜用的龜甲扔在地上,說:“占卜是為了決定猶豫不決的事情,現在事情並無疑難,為什麼還要占卜呢!如果占卜的結果不吉,難道就能夠停止行動了嗎?”這番話讓李世民下定了除掉李建成的決心。
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外,發動突襲,將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斬殺。隨後太子府與齊王府的人率軍趕到玄武門報仇,張公瑾憑藉臂力驚人,獨自關閉大門,死守玄武門,抵擋住了他們的進攻。
3. 討伐東突厥:
李世民繼位後,張公謹升任左武侯將軍,封定遠郡公。貞觀三年(630 年),張公瑾上奏朝廷,認為可以討伐東突厥,並列舉六條理由,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認可。
隨後,兵部尚書李靖被任命為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總管。貞觀四年(630 年),張公謹隨李靖大敗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漠北之地盡皆歸屬大唐。李世民大喜,封張公謹為鄒國公,改任襄州都督。
4. 英年早逝:貞觀六年(632 年),張公瑾在襄州都督的任上因病過世,年僅三十九歲。李世民對他的離世感到哀痛,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號為襄。貞觀十三年(639 年),唐太宗追思張公謹舊功,改封郯國公。
程知節(589 年-665 年 2 月 26 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人。他是唐朝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生平經歷:
1. 早年經歷:
程知節出身東平程氏,曾祖父程興,北齊兗州司馬;祖父程哲,北齊晉州司馬;父親程婁,濟州大中正,後追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他自幼驍勇,善於騎馬用槊擊刺。
隋煬帝大業六年(610 年)起,盜賊蜂起,程咬金組織了一支數百人的武裝,護衛鄉里。後來投奔瓦崗李密,得到重用,為內軍驃騎之一。李密在軍中挑選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隸屬四驃騎,分為左右,號稱內軍。程知節領導其中一軍,受到李密厚待。
2. 輾轉歸唐:
公元 618 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王世充與李密決戰。王世充軍攻擊單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