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2章 四大邊塞詩人的代表作 (第2/4頁)

加入書籤

路長愁作客,年老更思歸。

且悅巖巒勝,寧嗟意緒違。

山行應未盡,誰與玩芳菲?

以下是其具體賞析:

首聯:“峭壁連崆峒,攢峰疊翠微”描繪了彭州山的雄偉壯觀和秀美景色。峭壁與崆峒山相連,山峰聚集,翠色重疊,呈現出一幅壯闊的山水畫卷,既顯其雄渾,又不失秀美。

頷聯:“鳥聲堪駐馬,林色可忘機”,鳥鳴聲婉轉悠揚,讓人忍不住停下馬來聆聽;山林的景色宜人,能讓人忘卻世俗的紛擾和機心。此聯以動襯靜,體現出大自然的和諧與純淨之美,足以淨化心靈。

頸聯:“怪石時侵徑,輕蘿乍拂衣”,描繪了山行途中的野趣。道路上不時有怪石突出,輕柔的藤蘿偶爾會拂過行人的衣裳,生動地展現出山路的崎嶇和自然的親近感。

尾聯上兩句:“路長愁作客,年老更思歸”,筆鋒一轉,從賞景的愉悅轉入到旅途的勞頓和思鄉之情。路途遙遠使詩人倍感漂泊之苦,年歲增長讓歸家之心愈發迫切,體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無奈。

尾聯下兩句:“且悅巖巒勝,寧嗟意緒違”,儘管有旅途的愁苦和對歸家的渴望,詩人仍選擇暫時沉浸於眼前巖巒的美景之中,不願徒自嗟嘆心情的不順。展現出詩人雖處逆境,但仍力求超脫,享受當下的生活態度。最後的“山行應未盡,誰與玩芳菲”以問句結尾,既是對未知旅程的期待,又流露出對能共賞美景夥伴的渴望,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餘韻悠長。

這首詩透過對山行所見所感的細膩描繪,不僅展現了自然風光的壯麗,更深刻反映了詩人豐富而複雜的情感世界。它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蘊深遠的佳作。

《燕歌行》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代表作。不得不說在唐朝你要是不會寫詩,你都不配被稱為一個文人!全詩如下: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以下是對這首詩的具體解讀:

1. 首段出師(前八句):

戰爭背景:“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指明瞭戰爭發生在東北邊境,將軍離家出征去攻打殘忍的邊賊,烽火狼煙,戰事緊急。

出征氣勢:“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寫出了男子本來就看重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天子也格外賞賜,給予了出征的將軍極高的榮耀和恩寵,這也為後文將領的輕敵埋下伏筆。接著“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描述了出征的場面,鑼鼓震天、旌旗飄揚,軍隊浩浩蕩蕩地透過榆關,奔赴碣石山間,而校尉的緊急文書飛馳在浩瀚的沙漠,單于的獵火已經照亮了狼山,戰爭一觸即發,氣氛也逐漸緊張起來。

2. 戰鬥經過(中間八句):

戰況慘烈:“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展現了邊境地區的荒蕪和蕭條,胡人騎兵來勢兇猛,如風雨般難以抵擋,突出了戰爭的殘酷。“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形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