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6章 萬惡的殉葬 失控的御史 (第1/2頁)

加入書籤

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後,他的身後事並非僅僅是一場莊重的葬禮,而是一場慘烈的悲劇。按照當時的宮廷規矩,許多妃嬪和宮女被迫為他殉葬,她們的生命在皇帝去世的瞬間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些妃嬪和宮女,有的還年輕貌美,有的已經陪伴朱元璋多年,她們在宮中的日子,本以為可以安穩度過,卻沒想到會遭遇這樣的命運。

此後,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等皇帝相繼離世,無一例外,他們的身後也都伴隨著妃嬪和宮女的殉葬。這些無辜的生命,如同被命運捉弄的棋子,一次次被推上了死亡的祭壇。這種殉葬制度,在明朝前期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殘酷烙印。

這種殉葬制度,無疑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和皇權至高無上的一種體現。在皇權的籠罩下,人的生命變得如此微不足道,可以被隨意剝奪。那些被迫殉葬的妃嬪和宮女,她們的生命在皇權面前顯得如此渺小和無力。這種制度不僅剝奪了她們的生命,也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損失。

然而,幸運的是,這種殘忍的殉葬制度最終得到了廢除。明英宗朱祁鎮臨終前,他深知這種制度的殘酷和不人道,於是下令廢除殉葬制度。這一舉動,不僅拯救了無數無辜的生命,也為明朝的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事不必多說。”朱允炆揮了揮手,示意大臣起身,“朕相信皇爺爺也會理解朕的。景愛卿,你今日所奏之事,是否有詳實的證據?”

大臣深吸一口氣,定了定心神,回答道:“陛下,臣暫時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但京師之中確實民怨沸騰,百姓們對朝廷的某些政策感到不滿。”

“景愛卿,朕相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朱允炆語重心長地說道,“至於風聞奏事,以後還請都察院和六科言道,謹記這一點。朕不希望聽到未經證實的謠言和傳言。”

大臣面露難色:“陛下,自古風聞奏事都是御史的職責。陛下這樣改變規矩,是否有些強人所難?”

“呵,景愛卿的忠心,朕是相信的。”朱允炆微笑著說道,“朕確實深信你的才學出類拔萃,這一點朕從不懷疑。然而,歷史長河中,因言語不慎而身陷囹圄,乃至遭受冤屈之人,實在是數不勝數。他們或被誣陷,或被誤解,終致冤假錯案層出不窮,每每想起,朕都深感痛心。

再者,因言論而引發的黨爭,更是屢見不鮮,如同牛毛般繁多。這些紛爭不僅耗費了朝廷大量的精力,更使得國家政治動盪不安,百姓生活難以安寧。景愛卿,你飽讀詩書,深知史事,朕希望你能夠明白,朕絕不希望因一些風聞奏事而引發這些不必要的紛爭和禍患。

黨爭之禍,其危害之大,相信你從史書中已有所瞭解。它如同一條毒蛇,悄悄侵蝕著朝廷的根基,使得國家政治陷入混亂,民不聊生。你身為都察院的一員,肩負著監察百官、糾察政事的重任。然而,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聞風攀咬,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取證,那麼你的行為將會如同火上澆油,加劇朝廷的紛爭,其危害之大,實在是可想而知。

因此,朕希望你能夠審慎行事,切勿輕信風聞,更不可盲目跟風。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務必保持公正、客觀的態度,深入調查,確鑿證據,以確保朝廷政治的清明和穩定。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發揮出你的才學,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大臣聽完皇帝的話,心中一陣羞愧:“陛下所言極是,臣慚愧不已。陛下的話應當成為都察院的警世格言。臣會謹記在心,回去後立即著手調查此事。”

隨後,兩人聯袂走出了謹慎殿。朱允炆望著離去的兩人背影,低頭嘆了一口氣。他心中明白,這二人今日前來,顯然是為了試探自己對這兩件事的態度。朱允炆不禁感嘆,能當大官的人,不管是忠臣還是佞臣,都不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