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920章 年 去法國 (第3/4頁)

加入書籤

受到了那異國他鄉的別樣氛圍,街道、建築都與國內大不相同,人們說著我們還不太熟練的法語,一切既陌生又新奇。

然而,現實很快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尋找勤工儉學的崗位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有的工廠一聽我們是中國人,又是初來乍到,便拒絕了我們。

陳啟明有些沮喪地說:“宇軒,這可咋辦呀,找不到工作,咱們怎麼維持生活,又怎麼學習呢?”

我安慰他道:“別急,咱們再找找看,總會有地方願意接納我們的,咱們這麼遠都來了,可不能輕易放棄啊。”

終於,經過一番周折,我們幾個人在一家機械廠找到了工作,主要就是做一些簡單的零件加工,雖然工作辛苦,環境也很嘈雜,但大家都很珍惜這個機會,幹得格外賣力。

每天下班後,我們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簡陋的住處,還要堅持學習法語、閱讀一些進步書籍,探討著國內的局勢以及如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救國之中。

趙海濤手上磨出了水泡,疼得直咧嘴,可還是笑著說:“哎呀,我這手上的水泡就是我努力的見證呀,等我回去了,可得跟別人好好講講我這在法國的奮鬥史呢。”

大家聽了,都被他逗笑了,可心裡也明白,這每一份辛苦都是在為了心中的那個理想在積累力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在法國結識了更多同樣來勤工儉學的同胞,大家互相鼓勵、互相幫助,還時常聚在一起交流學習心得、分享工作經驗。

在一次聚會上,我認識了一位叫王逸飛的學長,他來法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這裡的情況很熟悉,也頗有見識。

他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同學們,咱們來法國可不容易,一定要珍惜這機會,多學本事,多瞭解這西方的社會制度、思想文化,將來回國才能更好地改變咱們國家的面貌啊。”

我們都紛紛點頭,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心中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法國的日子裡,我們不僅要面對工作和學習的壓力,還要應對一些法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和歧視。

有一回,在工廠裡,一個法國工人故意找茬,嘲笑我們中國人幹活慢,還說了一些難聽的話。陳啟明氣得就要和他理論,我趕忙拉住他,說道:“啟明,別衝動,咱們現在在這裡代表的是中國青年的形象,和他爭吵也解決不了問題,咱們要用實際行動證明咱們不比他們差。”

陳啟明咬著牙,狠狠瞪了那法國工人一眼,然後轉身繼續幹活,那一天,我們都憋著一股勁兒,幹得比往常更快更好,讓那些原本瞧不起我們的人都刮目相看。

就這樣,我們在法國一邊勤工,一邊儉學,日子雖然艱苦,但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心中的那份愛國之情也愈發濃烈,都盼望著早日學成歸國,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情況,且與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潮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一戰後的恢復與調整階段,工業生產雖在逐步復甦,但社會矛盾依舊突出,工人階級為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和薪資待遇,罷工運動此起彼伏。英國的教育體系相對完善,國內的青年學子更多是在本土的學府中接受系統的教育,雖也有一些留學交流活動,但規模遠不及中國赴法勤工儉學這般熱烈,且英國青年留學多是基於學術深造、拓展視野等個人發展層面的考量,不像中國青年那般懷揣著救國圖存的沉重使命,體現出不同國家青年留學目的與背後社會背景的差異,英國重個人發展導向的留學模式,中國則是救國使命驅動的留學模式。

在法國,其作為一戰的主要戰勝國之一,戰後在國際上的地位有所提升,國內的工業、文化等領域都在蓬勃發展,吸引著各國青年前來學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