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7章 年 清政府財政與經濟舉措 (第1/3頁)
1887年,光緒十三年,彼時的中國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內憂外患的重壓讓清政府舉步維艱。對外,列強環伺,不斷透過不平等條約割佔利益,索取鉅額賠款,使得國家的財政收入大量外流,本就不充裕的國庫愈發空虛。同時,西方商品的傾銷依舊兇猛,衝擊著國內尚在萌芽的民族工商業,傳統經濟根基搖搖欲墜。對內,龐大的官僚體系和軍隊開支猶如兩座沉重的大山,壓得清政府喘不過氣來,而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等又急需資金投入,處處都等著用錢,可錢卻不知從何而來。在這樣艱難的局勢下,清政府為了緩解財政困境,穩定經濟局勢,不得不絞盡腦汁出臺一系列經濟舉措,試圖從整頓稅收、鼓勵商業發展、嘗試發行國債等多方面入手,來增加財政收入,讓國家經濟能重回正軌,只是這些舉措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地方勢力的抵制、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複雜的實際情況等諸多難題,推行起來困難重重。
《光緒朝財政經濟紀要》記載:“十三年,朝廷以財政支絀,謀經濟之策。整賦稅,杜漏卮,勵商賈,欲增歲入。又議國債之舉,然民多不解,商賈或有疑懼,且地方梗阻,政令難行,雖有良策,施行維艱,經濟之困,尚待破局也。”從這段文獻記錄中,清晰地呈現出當時清政府所面臨的經濟困局以及實施舉措時的艱難處境。整頓賦稅,本是為了堵住稅收漏洞,讓該收的錢都能收上來,可地方上一些勢力為了自身利益,往往陽奉陰違,想盡辦法逃避賦稅,使得稅收工作難以順利開展;鼓勵商業發展,旨在啟用民間經濟活力,讓商業繁榮帶動整體經濟增長,然而商人們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長期以來重農抑商觀念的影響,大多心存疑慮,不敢放開手腳去經營;發行國債的想法雖好,可普通民眾對其缺乏瞭解,擔心自己的錢財打了水漂,響應者寥寥無幾,再加上地方上的各種阻礙,政令很難有效傳達和執行下去,想要打破經濟困境,著實還需要費一番周折。
阿才,是個性格倔強又有股子衝勁的年輕人,一旦認定了什麼事兒,就會不顧一切地去做,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他為人直爽,心裡藏不住事兒,有啥想法都會直接說出來,雖然這樣的性格有時候容易得罪人,但也讓他結交了不少真心相待的朋友。阿才在福州的紡織廠當了一段時間小工頭後,手裡也積攢了些小錢,他一直關注著外面的局勢,聽聞朝廷出臺了這些鼓勵商業發展的政策,還降低了部分商業稅,心思就活絡了起來,想著自己是不是也能借著這股東風,做點大生意,說不定能賺大錢,也能為家裡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出份力呢。
於是,阿才毅然辭去了紡織廠的工作,拿出自己的積蓄,又找了幾個平日裡關係不錯、也有同樣想法的朋友,一起合夥做起了販賣茶葉的生意。他們想著福建本就是茶葉的產地,茶葉品質好,在外面肯定有市場,只要把茶葉收購上來,運到其他地方去賣,肯定能賺一筆。
剛開始的時候,一切似乎都挺順利的。他們在產地精心挑選了一批優質茶葉,談好了合適的價格,然後租了幾輛馬車,把茶葉運到了附近的城鎮去售賣。因為他們的茶葉品質確實不錯,價格也比較公道,所以很快就開啟了銷路,賺了一些錢。阿才和朋友們都特別高興,覺得自己這步棋走對了,照這樣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能把生意做大做強了。
可沒過多久,麻煩事兒就找上門來了。他們來到一個較大的城鎮準備繼續售賣茶葉,卻遇到了當地的稅吏。那稅吏一看他們是外來的商人,眼睛就放光了,想著能從他們身上撈點油水。稅吏先是挑剔他們的茶葉包裝不符合所謂的“新規定”,要罰款,阿才他們據理力爭,說自己的茶葉都是按照正常的標準包裝的,根本沒違反什麼規定。稅吏見這招不行,又說他們的茶葉沒有繳納足額的稅款,要補交稅款,而且數目還不小。
阿才一聽就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