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77章 年 丁戊奇荒中的救災與民生 (第1/4頁)

加入書籤

1877年,清朝光緒三年,此時的中國本就處於內憂外患的艱難境地,國內經濟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發展緩慢,百姓生活本就困苦不堪。而一場罕見的大災荒——丁戊奇荒,更是如惡魔般肆虐著北方大地,尤以山西、河南、陝西、直隸、山東等省受災最為嚴重。這場災荒起於前一年,持續到這一年更是達到了極為慘烈的程度,長時間的乾旱無雨,使得莊稼顆粒無收,河流乾涸,水井枯竭,百姓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糧食和水源,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的人間慘象不斷上演,整個社會秩序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各地官府一面焦頭爛額地應對災情,一面又要維持地方穩定,而民間的有志之士、慈善團體等也紛紛行動起來,想盡辦法救災,力求在這絕境之中挽救更多百姓的生命,保障基本的民生。

據《光緒朝丁戊奇荒救災錄》記載:“三年,丁戊奇荒之害愈烈,赤地千里,饑民塞道。官府開倉放糧,然倉廩亦有不足之時,遂廣募義士、富紳捐資捐物,以助救災。各地設粥廠,然粥少人多,常有爭搶之事,秩序混亂。疫病亦隨災荒而起,奪命無數,醫館忙亂不堪,藥材匱乏,民生之艱難,實乃百年未遇之慘狀也,眾人皆盼災厄早除,天下復安。”從這段文獻資料中,清晰地呈現出了當時救災的緊迫與艱難,以及災荒之下民生的悽慘狀況,整個社會都在這場巨大的災難中苦苦掙扎。

阿才,是個性格善良又熱心腸的年輕人,見不得別人受苦,只要看到有人遇到困難,總會忍不住伸出援手,哪怕自己的力量很微薄,也想盡辦法去幫忙。不過,他有時候也有些莽撞,做事沒經過深思熟慮,常常因為一時衝動而給自己招來麻煩。阿才本是山西平遙的一個普通莊稼漢,家裡靠著幾畝薄田勉強維持生計,可這場丁戊奇荒一來,田地全都乾裂,莊稼絕收,一家人的生活瞬間陷入了絕境,他也被迫走出家門,投身到這場艱難的救災與民生保障的行動中去,開啟了這充滿坎坷與溫情的一年。

這一年初春,阿才望著自家那早已乾裂得像龜殼一樣的田地,心裡滿是絕望,原本指望著春天能播下種子,到秋天有個收成,可如今這情形,連種子都沒處播了。家裡的存糧也越來越少,每天只能熬點稀粥,勉強餬口,父母的身體也因為飢餓和憂愁變得越來越差。

看著家人受苦,阿才心急如焚,他決定去村裡打聽打聽,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弄到點糧食。到了村裡,只見家家都是愁雲慘淡,大家聚在一起,唉聲嘆氣,商量著該怎麼辦。

這時,有人說村裡的大戶人家李老爺準備開倉放糧,救濟一下村民,不過放糧的數量有限,得早點去排隊才行。阿才一聽,趕忙跑回家,叫上父母,一起去李老爺家的糧倉前排隊。

等他們到的時候,那裡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大家都眼巴巴地望著糧倉的大門,眼神裡滿是渴望。阿才一家排在隊伍中間,焦急地等待著。

可是,放糧的過程並不順利,由於糧食有限,前面的人又怕自己領不到,開始爭搶起來,現場頓時亂成了一團。阿才看到有人摔倒在地,被人群擠來擠去,心裡很是不忍,他顧不上多想,衝上前去,想要把摔倒的人扶起來,維持一下秩序。

可他這一衝,卻被一些人誤以為是來搶糧食的,有人朝著他推搡起來,阿才一邊解釋,一邊努力把摔倒的人拉到安全的地方,好不容易才讓場面稍微平靜了一些。

最終,阿才一家領到了一點糧食,雖然不多,但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回到家後,阿才心想,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村裡這麼多受災的人,光靠李老爺放糧根本不夠,得想辦法從外面弄些糧食進來才行。

於是,阿才決定去縣城裡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救濟的途徑。他走了幾十里路,來到了平遙縣城,縣城裡也是一片蕭條景象,到處都是衣衫襤褸的饑民,街邊還有不少餓死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