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雨匪 (第1/4頁)
《淮陰平楚》,後世又叫《十面埋伏》。
但此時的《淮陰平楚》,卻與後世流行的《十面埋伏》大有不同。
因為此時之琵琶,雖然已經是曲項鳴箱的模樣,但在演奏技法上還是橫抱和撥子演奏。
最主要的是,琵琶在構造上還是四個音位。
這種琵琶,不是後世那種,最適合演奏《十面埋伏》的四相十二品或六相十二品。
簡單地說,這種早期的琵琶,因為技法和結構的緣故,是無法演奏後世改寫進化過的《十面埋伏》的。
話雖如此,但橫抱的四音位琵琶,卻仍然能夠演奏出古曲《淮陰平楚》的意蘊。
在靈兒姑娘的素手之下,琵琶就像活了一樣,發出美妙的樂音。
輕攏慢捻抹復挑,嘈嘈切切錯雜彈。
楚霸王的氣概、彷徨、絕望,萬千將士的東拼西殺、慘烈吶喊……躍然而出。
在座的眾人,聽著窗外的風雨,心神激盪,意念叢生。
這不,原本對樂理狗屁不通的王鐵錘,在酒氣催動之下,不由得豪氣舞性頓生。
只見他三下兩下,脫去外袍,抽出匣中劍,幾個箭步就來到眾人幾前空闊處。
他,這是要為眾人,即興舞上一會!
這個時代,宴飲隨樂起舞,真是最尋常之事。
樂,以舞為主。
於是李秀寧、阿力根、徐娘等人,便開始饒有趣味地看起王鐵錘的熱舞。
鐵錘的是健舞,名為《劍器》,是他在粟末地水軍學院時學得的舞蹈。
此舞節奏明快、矯捷雄健,極具陽剛之美。
《劍器》,即劍舞。
王鐵錘雖然擅使雙錘,但是劍術也是不弱。
他身材修長,虎背蜂腰,雙劍在他手中就像活了過來一般。
那首詩怎麼說來的?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王鐵錘的這一手,直看得眾人眼中放光。
想不到這個其貌不揚的傻小子,竟然有如此了得的劍術。
特別是那奏樂的青兒,目光中星芒巨閃,也不知是動了什麼心思。
而她懷中的琵琶,也盡是奏出相得益彰的曲段,很是合拍。
看著王鐵錘的一招一式,坐在上首的李平兒若有所思。
這少年,怎麼有一股子軍伍的氣勢?
……
既然是助興,其他人也不能落空。
徐娘表演了《胡旋》,這是這種小規模宴飲之時最常見的舞蹈。
難得的是她那豐腴的身子,恁是把這高難度的舞蹈,舞出了急轉如風、髮帶飛揚、衣裙飄起的極致效果。
這身姿,只看得回到座位上的王鐵錘,口乾舌燥、心思亂飛。
做為撐場子的柳絮,自然需要為主客之人獻舞。
她的舞蹈,也是獨舞《柘枝》。
她這人,辦事兒嚴謹。
既然要裝扮成被阿力根這個大船主獨寵的伎子,自然是全身心投入。
不僅在阿力根身邊盡顯柔媚乖巧,而且早早連助興的舞蹈的道具,也準備十足十。
她立時在後邊,換了西域民族服裝,足穿上錦靴。
青兒奏鼓,柳絮起舞。
只見她時而剛健明快,時而婀娜柔美。
真是“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
看得就連李秀寧這等挑剔之人,也連連點頭,讚許不已。
這個歌舞伎子,很是非同尋常啊!
奇哉怪也!
如此一個風華絕代之人物,竟然能甘願棲身於這粗俗雜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