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土豆 (第1/3頁)
出黃石鎮,經關中平原可達長安城。若是快馬,三五日可到達。一般的商隊估計得十天半個月。
不同於涼州的蒼涼,能作為六朝京都的長安,位置確實得天獨厚。背靠秦嶺,地處平原,前有渭河。退可至蜀地,進可入黃淮平原,直通幽州。
唯有兩處隱患。一是天災,歷朝歷代朝廷均是傾力治河,奈何收效甚微。黃河年年氾濫,歲歲改道。仍是一碗水半碗沙。耕地被毀,農田被淹。人們只得遠走他鄉,人一走,地就荒,地一荒,河中沙石更甚。如此往復,積重難返。
二是人禍,北邊草原年年南下襲擾,雖築有長城,終究是死物。人心不齊,就是一堆大石頭。朝代更迭,如今的人們嚮往江南水鄉輕歌燕舞,早已忘卻了先祖為守著長城灑下的血淚。
雁門關、雞鹿塞一丟,就丟了半個朔方與幷州。大批流民南下,若論朝廷、官府最怕什麼。流民當屬首要,與一般災民不同。
災民,無論是遭受水災、旱災、蟲災。家園被毀,但故土難離。朝廷先傳旨昭告天下:皇上體恤災民,定會全力救災。先安民心。接著,撥款賑災,地方官府拿了錢,就地安置,搭棚救助,不管是米糊還是稀粥,甚至是豬食,只要能對付一口。災民就不會亂。最後,拖個半年,等災情好轉,找個大臣或者皇子,巡視一圈,減免部分賦稅,災民們說不得還感恩戴德,感謝皇恩浩蕩!
朝廷得了民心,官吏得了銀子,百姓能充飢。所以,災民不可怕,甚至辦好了還能大功一件。
流民就不同,各地官府都怕。流民離開原籍求的可不是一碗白粥充飢。戰亂離家,其中不乏一些大家族,舉家遷徙,不缺錢銀,不缺糧食,所求的不僅僅是一份安穩,更是一個家族的傳承繁衍。原本可容納萬人的城市,湧入萬人。結果可想而知,物價飛漲,貨物稀缺。這各種難處,原籍的官府管不了,所到處的官府不知如何安置,只得等朝廷的旨意。這一來二去,遲則生變。
所以,古往今來,不乏有一些大城,將流民擋在城外任其自生自滅,有的甚至是刀兵相向。而流民一旦糧食消耗殆盡,揭竿而起,也時有發生。
長安城以北,與朔方郡連線的中點,有一郡叫北地郡。正好將整個河套平原一分為二。如今北地郡以北被草原、遼東佔據。一改往日的做法,草原人並未對漢人大肆撲殺,佔一城就安置一批自己的部族,也沒有順勢全力出兵長安的跡象。所佔之城,大批漢人離開也並未攔截,任其流失。
宋玉與金蘭兒往長安城,沿途見到了大批流民。一眼望去,那些是大家族,那些是富人,那些是平民,那些是窮苦人家,都不用看衣著打扮,看所處的位置就已知曉。
大家族分工明細,有家丁。多在陰涼處,水源處紮營。富人以馬車車隊為主,僱有鏢師。平民大多有騾車,搭著木板,吃著乾糧喝著水袋,一家幾口就靠著板車過活。而那些窮苦人家無論男女、老弱,衣不蔽體,就舉著個空碗,靠著乞討為生。
宋玉與金蘭兒騎著從黃石鎮買來的馬匹,道路兩旁時不時總會出現,彎腰捧著碗跪在一旁的難民。
在宋玉之前趕路的車隊一旦看見乞討的人,多是大聲呵斥,並加快速度,疾馳而過,生怕被纏上。
宋玉沒有加快速度,也沒有停下。穩穩向前,身前的金蘭兒幾次想轉頭叫宋玉停下。宋玉總是微微搖頭:“我們還得趕路,這麼多人以後還會更多,我們救不了也幫不上什麼忙。”
行了半日,眼看著不遠有一處小村落。在一小攤兒前,兩人要了兩碗素面。金蘭兒幾次抬頭看向宋玉,欲言又止。
宋玉輕輕一笑:“是想問我為什麼不幫忙?”
金蘭兒點頭
宋玉:“我們也不是富貴人家,身上銀兩得保證我們能順利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