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軍師,太君說了...... (第1/2頁)
大明太平七年二月末,朝鮮,釜山,草梁倭館。
所謂的草梁倭館,就是一座佔地超過三十三萬坪(約一百萬平方米)的日式市町,是一百多年前由同時向德川幕府和朝鮮王國朝廷稱臣的對馬宗氏,在獲得朝鮮國王批准後出資修建的,專用於日朝貿易的。後來又因為生意太好,還給朝鮮王國貢獻了大量的稅收,所以倭館又擴建了幾次,從剛開始的十萬坪增加到了三十三萬坪......也就是一平方公里,其實也就是個彈丸之地。
而要巧不巧的,這座倭館就位於大明海軍的絕影島基地對岸,和絕影島之間就隔著一道狹窄而且繁忙的海峽,海峽上還架著鐵路橋和公路橋,往來非常便利。
一座倭館居然和一座以防倭備倭為目標的軍事基地成了鄰居,這也真是沒誰了。
不過絕影島的地利實在太好了,大明海軍實在不捨得換地方。這島子正好守著釜山的南大門,只要在島子的南部修幾個炮臺,就能把企圖進犯釜山的敵人給擋在外頭了。而且絕影島南部的地形還挺險要,從海上過來的敵人無論是想要登陸還是炮擊,都不大容易得手。
另外,絕影島距離日本本土就只有一二百公里,時速十幾二十海里的戰艦跑上十個鐘點就能到九州北岸或是關門海峽外頭了。
如果換做飛艇,最多倆小時就能往日本人頭上丟燃燒彈了!
因此大明海軍就認準了絕影島,在這裡投下了巨資加以建設,不僅修了炮臺、港口、營房、庫房、飛艇起降場等等設施,甚至還把鐵路都鋪過來了。
而對草梁倭館來說,雖然和大明海軍做鄰居也不大自在,而且大明海軍還在絕影島北岸修了座炮臺,架起大炮瞄著草梁倭館,甚至還強行把海軍陸戰隊派進草梁倭館執勤,還以保密為由,禁止草梁倭館通電報通電話......但是倭館卻依舊不願意搬家。
之所以不搬,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絕影島基地中的大明海軍官兵和家卷的消費能力太強了!
二是因為草梁倭館雖然由日本的對馬藩治理,但它畢竟建在朝鮮的土地上。大明對日本的種種限制並不適用於草梁倭館——什麼煤炭、棉花、石油製品、鐵料、銅料,全都可以自由進入草梁倭館。所以草梁倭館不僅有發達的商業、航運業、服務業,還有大量的手工作坊。
現在紀尹海戰已經過去了十多天,大明和日本之間的關係依舊迷離,但是草梁倭館的街道上,卻仍然一如既往的熙熙攘攘......甚至比以往更加熱鬧繁華了。
因為有許多原本在長崎進行貿易的大明商人都接到了撤離的建議,其中相當一部分就跑到釜山的草梁倭館來了——一些多年從事中日朝貿易的商人,往往在上海、長崎和釜山草梁倭館裡都開了店。相比撤往上海,撤到草梁倭館可方便多了。
另外,也有一些日本商人也看到苗頭不好,直接開熘到了釜山的草梁倭館——現在的日本雖然早就開了國,但畢竟不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因為主導這次開國的是身為武家棟樑的德川將軍,德川將軍自然不能剝奪武士的特權,把革命革到武士頭上。什麼“徵兵令”、“廢刀令”都是不可能搞的,幕府也不可能對非武士出身的平民實行j國主義教育。
在如今的日本,當兵是一種特權,而不是義務。只有武士出身,才有資格去當兵保衛國家。而平民出身的商人或手工業者,在遇到危險時跑路,那是名正言順的。
因此,在戰爭陰雲的籠罩下,釜山倭館這邊居然變得比往日更加繁榮了......
當夜色漸漸地籠罩在草梁倭館內外的時候,一堆堆的碼頭工人、手工工場的小工們排成隊伍,在工頭們的帶領下穿過倭館內狹窄的馬路,往倭館外面朝鮮人地盤上修建的集體宿舍而去——倭館的地盤很小,裡面是寸土寸金,所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