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62章 魏國禍不單行 (第1/1頁)

加入書籤

吳黃武二年,公元 222 年。

天下難得地迎來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光,無戰事的日子讓各地百姓都鬆了一口氣。

在吳國廣袤的土地上,百姓們紛紛回到田間地頭,辛勤勞作。

陽光灑在肥沃的土地上,彷彿也在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希望。

地方官員們積極組織生產,鼓勵農桑,推行一系列有利於民生的政策。

隨著時間的推移,吳國的倉廩漸漸充實起來。

一車車的糧食被運入倉庫,堆積如山。

看到這喜人的景象,孫權龍顏大悅。

他身著華貴的玄袍,站在高高的戰車上,望著田野一片繁榮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

孫權深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只有國家富足,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吳國才能在這亂世之中站穩腳跟。

如今州郡倉廩得以補充,這不僅是經濟上的勝利,更是吳國穩定和發展的重要保障。

為了慶祝這一成果,孫權下令賞賜那些為恢復生產做出突出貢獻的官員和百姓。

同時,他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要繼續帶領吳國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吳國上下一片歡騰,百姓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而這份信心,也將成為吳國在亂世中繼續前行的強大動力。

秋七月,冀州大地被一片陰霾籠罩。

一場巨大的蝗災席捲而來,遮天蔽日的蝗蟲如黑雲般壓境,所過之處,莊稼盡毀。

百姓們望著被蝗蟲啃噬得光禿禿的田地,心中滿是絕望與哀傷。

民以食為天,如今莊稼被毀,百姓們陷入了飢餓的困境。

訊息很快傳到了魏都鄴城,曹丕聞此,面色凝重。

他深知百姓之苦,立即派遣尚書杜畿持節前往冀州受災地區賑災。

杜畿領命,馬不停蹄地奔赴災區。

他帶著魏王的囑託和節杖,象徵著朝廷的權威與關懷。

到達災區後,杜畿不顧旅途勞累,立刻著手開倉廩賑濟災民。

糧倉大門緩緩開啟,一袋袋糧食被搬出,分發給飢餓的百姓。

百姓們看著眼前的救命糧,眼中閃爍著感激的淚花。

杜畿親自監督發放過程,確保每一粒糧食都能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在杜畿的努力下,冀州的百姓們暫時緩解了飢餓之苦

曹丕坐在宮殿之中,聽著關於冀州蝗災賑濟情況的彙報,心中卻滿是惆悵。

他的思緒不禁飄向了遠方,想到了那個佔據中原之地的孫權。

“孫權啊孫權,你真是命好。”曹丕喃喃自語道。

他想到孫權佔據著中原富庶之地,還有江南魚米之鄉的資源讓吳國倉廩充實,百姓富足。

而自己雖為魏王,坐擁冀州、幽州等地,卻時常面臨著各種挑戰,真可謂禍不單行。

冀州剛剛經歷了大蝗災,百姓飢苦,曹丕不得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賑濟。

而孫權卻無需面對這些困境,他的國家在和平中發展,經濟繁榮,軍隊強大。

曹丕覺得自己命苦,自登基以來,一直為了穩定國家、拓展疆土而殫精竭慮。

可總是事與願違,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相比之下,孫權似乎總是順風順水,沒有太多的波折。

但曹丕畢竟是一代雄主,他很快從這種自怨自艾中清醒過來。

他知道抱怨命運並不能解決問題,唯有奮發圖強,才能讓魏國在這亂世中屹立不倒。

曹丕站起身來,眼神中重新燃起了鬥志。

他決心帶領魏國走出困境,與孫權一爭高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