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6章 長勺之戰3:戰爭道理之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2/2頁)

加入書籤

,我們一直鼓著士氣,第一通鼓響,士氣大振,所以取得了勝利。先生真乃神人也。但是,寡人尚有一問,明明齊軍敗退,為何不立即追擊呢?”

曹劌正色道:“齊國乃大國,國力強於我們魯國。昔日乾時之戰,齊軍多次埋伏,才致主公陷入包圍最終落敗。草民正是擔憂齊軍恐有埋伏,故謹慎用兵。故登高而望其戰旗,下車以觀其車轍。見齊軍車轍之痕混亂,主帥戰旗倒下,兵士逃跑惶惶,認定是真正的潰敗,不可能有伏兵,這才可以放心追殺。”

魯莊公聽後,對曹劌是心服口服外加佩服。

長勺之戰,作為魯國春秋史上最揚眉吐氣的一場經典戰役,難道就這樣講完了,有點捨不得。

長勺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如果單從戰役的效果來講,完全不亞於與後來的鉅鹿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還是一場創造了中華成語典故一鼓作氣的戰役,一場被國家教育部門列為中學必修課的戰役。

齊魯長勺之戰,從戰役規模上講並不大,僅僅是是魯國抵抗齊國侵略的一次戰役,但我們卻看到了戰略防禦的方針。路線方針是指導性的東西,也是最重要的東西,這東西正確了,後面的執行起來就順利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偉人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過:“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就了中國戰史上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

偉人還精闢地分析了這個指導方針的具體執行階段:第一階段是戰前的政治準備,即取信於民。第二階段是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即敵疲我盈之時。第三階段是追擊開始的時機,即轍亂旗靡之時。

這就是偉人,難怪能夠成就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成為運籌幃幄決策於千里之外的戰略戰術家,就是他總是能夠把古人軍事實踐經驗,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上升為系統、正確的軍事理論,並以此去指導具體戰役的指揮,無往而不勝也。

在這次戰役裡,曹劌先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敵人張牙舞爪耀武揚威時,他知道敵強我弱,首先要消弱敵人士氣,而激昂自己士兵計程車氣,從而化劣勢為優勢。

在敵人捱了悶頭一棍開始潰敗時,曹劌知道雖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勝利,但不能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直到他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於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有人也許要搞腦子,說這樣很可能丟失最佳的追擊時機。噹噹事後諸葛亮誰都會,要搞清楚,那是在你死我活見血見肉的戰場,有時付出些時機代價是必要的,這也是魯軍取得完勝的一點機會成本而已。但是,萬一真正中伏呢?那魯國極有可能再次遭受打擊,從而象遂國、紀國等諸侯一樣,被齊國所滅也說不定哩。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