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94章 孔子赴蔡(5) (第1/2頁)

加入書籤

按張三的意思,此時君臣兩人分析孔子來蔡的意圖,畢竟是主觀分析而已,並無確切證據。萬一冤枉了大名鼎鼎的孔子,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所以,首先是要確定孔子來蔡國的目的。

如果孔子只是來蔡國宣揚禮教招收弟子,那就讓孔子在蔡國折騰就是。蔡國就禮遇孔子即可,國君甚至還可以象陳國國君那樣,一旦有空就去向孔子討教治國理政的道理。

如果孔子主張蔡國應堅決站隊同姓諸侯吳國,那定會有一番大道理,蔡國應立即重用孔子,用孔子的大道理統一全國上下思想,繼續先君蔡昭侯的路,堅定追隨吳國。

這不是不可能,畢竟吳國可是大周王朝天子始祖之後建立的姬姓國家。相比南蠻楚國,吳國在血緣上與大周王室更親近一些。

如果孔子主張蔡國應該歸附楚國,那孔子此行的目的就昭然若揭。那蔡國就不能讓孔子在蔡國興風作浪,必須立即驅逐。

至於如何驅逐,張三給出的計策是國家層面不出面。蔡成侯仍舊裝病充愣,只要不召見孔子,就不會捲入親吳親楚選擇的旋渦。

國家層面不出面,那就由民間層面出面了。民間層面,則是透過流言、盜賊、斷供等給予孔子各種壓力,迫使孔子自己離開蔡國!

蔡成侯大喜,對張三道:“愛卿辦事,寡人放心。一切就全權交給愛卿了。”

這天,孔子正與眾弟子在驛館研討學問,突然得報有人來訪。

來訪者正是張三,不過張三卻未著官服,他向孔子行了禮後,亮明瞭自己的身份,並向孔子請求諒解。

“夫子,蔡國很複雜,寡君所受壓力之大,也就是吾等近侍可知。然夫子乃世間少有之大賢,寡君雖然一直抱恙,但對遲遲未召見夫子耿耿於懷。只是公族大夫有不少堅決反對國君見夫子,說夫子來敝國是當說客矣。”張三誠懇對孔子道。

仲由正欲說話,孔子用眼神制止了他。

孔子向張三施了一禮,道:“丘此行赴貴國,部分原因確如大夫所言,有意為蔡侯分析天下時局。”

張三大吃一驚,他沒料到孔子居然如此坦誠。

內心坦蕩,是孔子所堅持的為人之本,“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天下局勢就擺在那裡,只是許多諸侯國君身在其中如陷迷宮,難以明確何去何從。君子,就應該為諸侯國君分憂。

孔子繼續道:“入蔡以來,丘與眾弟子游歷貴國。貴國多桀,陷於楚吳兩強國之間苦苦求存,蔡侯之苦,丘自然理解。

丘之所以為貴國而憂,既憂蔡侯身為天子宗親,國家淪落至此而無良策;更憂蔡國百姓亦天子之民,然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貴國何以至此境地?絕非單純親楚或親吳之故,實乃禮崩樂壞,不遵禮教之故矣。故丘有意見蔡侯,欲說服蔡侯推行仁政,廣興禮教。”

張三聽後大為感慨,但蔡國如今積貧積弱,在吳楚兩大強國爭霸夾縫中幾難生存,你孔夫子所謂的仁政禮教至少在短期內無法使蔡國富國強兵,對蔡國而言乃遙不可攀,實在不可取。

張三對孔子道:“仁政禮教乃治國之本,寡君亦知此道理。然敝國如今之狀況,急需猛藥救之。吾雖不才,亦知寡君所憂乃親楚或親吳難以選擇。無論何種選擇,公卿大夫們必有分歧,敝國已經很亂了,寡君又不敢因親吳或親楚使敝國亂上加上。故請夫子賜教,就眼下局勢,敝國是親吳有利還是親楚有利?”

孔子心下猶豫,他本不想在見到蔡成侯之前亮明觀點。但很顯然,此人乃蔡侯心腹,受蔡侯指使前來探聽虛實。如果自己不亮明觀點,那又將在蔡國空耗時日。

孔子輕嘆連連,只好正色道:“親吳亦或親楚,並非丘為貴國所謀斷。丘只想問大夫,不知貴國大夫們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