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絕糧之困(6) (第1/3頁)
過了不久,仲由、公良孺、司馬牛等人先後回來,還真給他們獵到了一隻狍子。這下有肉吃了,真可謂是雙喜臨門。
大家立刻忙了起來,架鍋做飯,殺狍燉肉,人人喜氣洋洋。
顏回也不再溫文爾雅,他自告奮勇下廚,做的菜當然就是燉狍子肉。
很快,久違的肉香味將眾人的口水都饞了出來。端木賜自認為此次居功甚偉,揹著手踱來踱去,時不時去看看顏回燉肉的情況,一副大領導巡察的模樣。
很快,飯熟了,肉也燉爛了,顏回陶醉地聞著誘人的肉香,將不爭氣的口水努力嚥到肚裡,小心翼翼盛了滿滿一碗,準備給孔子端去。
老師那裡當然是最先要保證的,想到老師受困於此,數日未曾吃肉,今日有肉吃,顏回非常激動。
一激動,結果盛肉時顏回的手不經意地抖動了一下,正好一小塊肉就掉到了地上。
顏回大急,忙將碗放下,將肉撿起,卻發現這一小塊肉已經沾滿了塵土。
看了看這塊已經髒透的肉,顏回輕嘆一聲,想也沒想,就將髒肉放進嘴裡,吐出一口髒不拉幾的口水,將肉嚼了幾下,吃進肚裡。
結果,顏回在嘴裡嚼著肉的樣子,正好被剛踱到旁邊的端木賜給看到了。
啊?你子淵居然敢偷食,而且偷的是肉?
難怪你自告奮勇要來當大廚,敢情是給自己開小灶?
端木賜心中有火,但顧著自家師兄弟的顏面,並沒有當眾揭穿。他徑直走到孔子面前,對孔子道:“夫子,於窮困之時,君子是否可以改節?”
孔子皺了皺眉頭,道:“窮困則改節,自然非君子。子貢何來此問?”
端木賜指了指顏回,道:“夫子時時誇讚子淵之賢,更譽其為眾弟子之表率。子淵素來亦自重,持忠孝仁廉,令人佩服。但剛才弟子見子淵借掌勺之際,私竊狍肉而食。想必絕糧此間數日,飢餓不堪,故弟子才有窮困之時君子改節之問。”
然後,端木賜將自己方才所見,告訴了孔子。
孔子聽後大為驚訝,他深知顏回為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行此不宵之事。他將顏回喚來,直截了當問是否偷吃了狍肉。
孔子以為,顏回肯定會否認,但沒想到顏回卻承認道:“弟子確實先夫子而吃了一塊肉。”
然後,顏回將剛才肉不慎掉地上沾了塵泥的事如實相告。
端木賜聽後不禁面紅耳赤,情知錯怪了顏回,立即向顏回表示道歉。
顏回卻一點也不生氣,貌似顏回的七情六慾中,就沒有生氣這一回事。他的性格特別好,雖然顏回並沒有總結後世人所說的“生氣是自己對他人所犯錯誤的自我懲罰”,但他確實能夠做到“不遷怒,不貳過”。
顏回堅持的,是以身守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作為孔子高徒,顏回不但以仁律己,還真正做到了“不遷怒,不貳過”。
不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到他人身上去,不拿他人當出氣筒,不以增加人家的痛苦和壓力來減輕自己的痛苦和壓力,這就是顏回的不遷怒。
這樣的不遷怒,其實就是不發脾氣,至少是不亂髮脾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總是見到“遷怒”:下屬莫名其妙被領導狠狠批評,可能無非就是領導自己心情不好而已;老公回到家裡衝著老婆大吼大叫,可能無非就是自己在單位裡受了氣等等。
不遷怒,可謂是修身的至高境界了,用現代的理論來講,那是高階狀態的情緒控制。但古今中外,真正能夠做到不遷怒的人,少之又少。
而顏回能夠做到不遷怒,“仁心”守己,以“仁心”待人,所以他根本不會因為端木賜對自己的誤解而生氣。
因為孔子曾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