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02章 架空公室:魯國曆史的三條主線是什麼?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個時候的魯國,總體上講仍舊是三條主線。

一條是三桓不斷架空魯國公室的鬥爭,這是魯國內部權力鬥爭主線。

第二條主線,是魯國與周邊莒國、邾國、齊國這幾個諸侯的恩恩怨怨,這是魯國的外部鬥爭主線。

第三條主線,是魯國追隨著晉國繼續與楚國爭奪春秋霸權,這是魯國的外交線。

由於這段時期,春秋江湖確實混亂不堪,我們就把這三條主線給理一理,魯國的春秋風雲就明朗了。當然,這三條線並非孤立的,尤其是第二條和第三條,簡直就是一直交織在一起的。

先講第一條主線,即三桓不斷架空魯國公室的鬥爭。

這條主線到了公元前562年有了一個標誌性事件,即三分公室。季孫宿提出改革軍制,將魯軍改編為三軍,三桓各領一軍,並部分地瓜分了魯國公室計程車大夫和土地。

從此,三桓的總體實力超過了公室,尤其是國君不再掌握軍隊以後,魯國已經淪落到了由三桓絕對把控的地步。

魯國的三桓,到了一個新階段。之所以說是新階段,即以前的三桓,雖然形成了自己強大的勢力,但這個勢力總體上是從屬於國君的,是為國家服務的。

三桓既要為了自身的勢力而與魯國其他大家族尤其是公室作鬥爭,內部也並非團結成鐵板一塊。所以才會有了三桓與公室代表勢力東門氏作鬥爭,最後驅逐了東門氏。也有了三桓內部叔氏家族想吞併孟氏和季氏家族這樣的內部權力鬥爭,最後叔孫僑如被驅逐。

現在的三桓真正的實現了團結統一,不但勢力更加強大,而且這個勢力總體上是為了三桓各自家族利益,是為三桓自己服務的。

於是,三桓的利益高於國家利益,更不考慮國君的利益,即完全不把公室的利益放在眼裡。

那魯國公室難道就真的沒有任何力量來壓制一下三桓嗎?

確實是沒有。我們先看看魯國除三桓以外的其他政治勢力。首先是魯襄公,前面說了,魯襄公自登基起,便註定了是一個悲哀,他沒有治國理政的自主權,一切只能按三桓的意見辦事,純粹就是一個傀儡。

然後是原本代表公室的兩個卿大夫家族,一個是子叔嬰齊的家族,一個是臧氏家族。公元前574年子叔嬰齊去世後,其子子叔老應該是繼承了他的爵位,成為魯國卿大夫。

但一直以來,子叔老貌似沒有發出過什麼聲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三桓架空了魯襄公的權力,他沒機會表現。

但不管如何,魯國公室還算有一個卿大夫家族在,而且,子叔老在接下來還是有所表現的。

公元前559年,子叔老與季孫宿一起,按照晉國的命令代表魯國參加向地會議。這次會議,是去年吳國趁楚國大喪發兵伐楚,結果遭到慘敗。晉國要求列國諸侯派出卿大會齊聚向地,替吳國的前途出謀劃策。

公元前557年,子叔老率魯軍,參加晉國主導的聯軍討伐許國。公元前553年,子叔老出使齊國,代表魯國修復與齊國關係。兩年後,即公元前551年,子叔老去世。

前前後後,作為魯國卿大夫,子叔老居然僅露了三次臉。

那幾乎是世襲的卿大夫家族臧氏家族呢?臧氏家族自臧孫許去世後,其子臧孫紇繼承了家業,根據當時子承父業的習慣,臧孫紇繼承了魯國卿大夫之職。

要知道,魯國的臧氏家族可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源於魯孝公之子公子彄。公子彄受封臧邑,即今山東郯城歸昌鄉一帶,其後代子孫就用他的封邑為氏,這就是魯國的臧氏家族起源,一脈相承即為臧僖伯(公子彄)、臧哀伯(臧孫達)、臧文仲(臧孫辰)、臧宣叔(臧孫許)、臧武仲(臧孫紇)。

臧孫紇在公元前568年冬,率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