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99章 司空孔子:在司空任上,孔子的政績如何? (第2/3頁)

加入書籤

當然,三桓不可能讓孔子為魯定公把這工打成無固定期限合同工,這個司空仍舊是一個跳板。

一是繼續檢驗孔子的能力,二是為三桓的大動作打下基礎。

這個大動作,當然是應對費邑邑宰公山不狃這樣已經難以把握的地方權臣的動作。

這個,我們先讓三桓把他們的大謀略給放一放,先來看看孔子在司空一職上的作為。

孔子信心滿滿,他一刻也沒停下,上任伊始,就深入基層開展調研。

孔子帶著自己的弟子和司空衙門的衙役僅用了二十來天,就將魯國的土地基本情況弄清楚了。

土地概念往往是指附近有水源、適合井田制耕種的土地,但孔子眼裡的土地概念卻要大得多,由於灌溉、挖井技術的提升以及農田水利建設力度的加大,那些遠離水源的土地已經被開墾成了耕地。

不但如此,在孔子眼裡,那些山、林、湖等都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源,是廣義上的土地範疇。

所以,孔子將這些廣義概念上的土地予以分類,共分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等五種型別。

其中,墳衍是指在高山上的土地,原隰是指在平地上的土地。

孔子將土地五類分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這些山林、川澤、丘陵等所謂的非耕地,有許多透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直接變成了可耕之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孔子還採取了鼓勵產出政策,即在不同的土地上,倡導人們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

山林的重點是育林養獸,發展林業、畜牧業和果樹等經濟作物業;

川澤的重點是漁業生產,以及喜水作物的種植業;

丘陵的重點是玉米、薯類等耐旱作物等;

墳衍類土地的重點是傳統種植業;

原隰類的土地依據其水源情況,有的是傳統種植業,有的則是耐旱經濟作物等。

此招一出,魯定公也好,三桓也好,甚至魯國的所有公卿大夫們以及基層百姓,都看得很清楚,孔子為國家賺大發了!

這一次,孔子專程赴魯國曆代國君墓地開展水利建設,這個水利建設主要是挖溝引水,以免墓區因積水而被破壞。

孔子下令,沿整個墓區外圍挖一條深溝,並引溝至一窪地,在窪地建壩。

這就在墓區下方修建了一個小型水庫,水庫之水除了天降雨水外,主要還積流來自上方的雨水,包括墓區透過深溝引流的水。

水庫除了可供下面耕地灌溉外,還為墓區增設了景緻。

有山有水,魯國公室墓區的風水也頓時為之一亮。

這項工程令魯國上下都讚不絕口,但季孫斯赴現場看了後,非常不高興。

季孫斯不高興是有原因的,因為當年魯昭公與季孫斯的父親季孫意如矛盾很深,君臣之間爆發了嚴重的權力鬥爭,最終魯昭公落敗,被迫流亡國外。

魯昭公在晉國乾侯去世以後,靈柩迎回魯國,季孫意如下令將魯昭公的墓與魯國曆代先君的墓隔離開來,意思是說你魯昭公不配與魯國曆代先君葬在一處。

在孔子眼裡,這是魯國最大的禮崩樂壞典型行為。

你季孫意如一介臣子,怎麼可以擅自將魯昭公這樣的國君之墓與魯國曆代先君之墓隔離開來?

當時,誰都怕季氏,誰都沒敢說什麼。

如今,既然國君將司空之職給了自己,那自己就得為國君做一件響噹噹的大事。

作為國家領導幹部,當然得敢於擔當!

當時,仲由勸孔子最好別惹季氏,但孔子把眼一瞪,批評仲由道:“子路!古之明君治國,以冢宰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