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端木賜的疑問 (第2/2頁)
問道:“夫子,弟子有問。”
孔子喝了一口清水,道:“子貢有何問題,且說來聽聽。”
端木賜問道:“夫子認為,伯夷、叔齊是何等人也?”
嗯?你子貢是眾弟子中也算文采出眾尤其是辯才一流者,伯夷、叔齊是何等人這種問題怎麼問得出來?
誰都知道,伯夷、叔齊是商王朝一對王子兄弟,兩人在繼位為王之事上,互相辭讓,結果兩人都離開了國都,赴遠方隱居,將王位讓給了帝辛,即商紂王。
端木賜故意提到伯夷、叔齊,是因為整個衛國以及在衛國的孔門弟子都知道,衛國國君衛靈公去世前,曾指示要讓世子蒯聵的兄弟公子郢繼任國君,但公子郢拒絕了。
於是,端木賜此問,其實是想了解衛國最後立了公孫輒為國君之事的具體情況。
孔子何等聰明,豈會不知端木賜之意?
孔子道:“伯夷、叔齊,此乃古之仁德者也。”
端木賜哦了一聲,問道:“那他們真的無怨無悔心甘情願讓了王位?”
孔子哈哈笑道:“這個自然了,因為二賢所求,在乎名節。求仁得仁,二賢之求得償所願,自然無怨。”
端木賜點點頭,道:“弟子明白了。”
後來,端木賜回到魯國,將孔子之言告訴已經在魯國成為季氏家宰的師兄冉求,冉求聽後就對端木賜道:“衛國新君一事,與夫子絕無干系!”
冉求為何作出此肯定判斷?
因為孔子所言,是讚美了衛國公子郢辭讓國君之舉。君子能做到讓國,這樣的名聲大了去了,是君子追求一生都可能追求不到的美德。
公子郢需要的,不是國君,而是名聲,是仁德之名。
這是當時社會環境中,很多士大夫所堅持的東西。
那就是說,公子郢讓位,確實是發自內心的。
對公子郢來說,他讓自己擺脫了權力鬥爭的旋渦,並獲取了足以傳世的美譽。
公子郢作為世子蒯聵的兄弟,最有資格擔任國君而放棄,那其他兄弟誰還敢覬覦君位?
一國之君,非有德者不能擔任。而世子蒯聵居然逆父、弒母、叛國,絕對不是仁德者,當然不可能被衛國人民擁立為國君。
也就是說,衛靈公的兒子輩,一個也不會當國君。那公孫輒擔任衛國國君,是自然而然的事,根本不需要孔子這樣的外人去摻和!
公元前493年冬,寒風蕭瑟中,孔子一行人到了鄭國。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