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05章 楚狂接輿(1) (第1/2頁)

加入書籤

第二天,孔子及眾弟子一行繼續向蔡國進發。

雖說在葉邑未能如願,但孔子也只有些遺憾而已。孔子是一個並不容易灰心的人,因為他對自己充滿著自信。

只是,可能孔子都未曾意識到,他的自信,主要的是源於對儒家學說的堅定,以及追求學問的執著。

如果說要出仕為官,孔子的信心應該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後,不可能會留下多少。

正如此時,孔子還一直與弟子們討論著天上太陽到底何時離地面最近的問題。

在天文方面的科學技術相當不發達的春秋時期,這個問題足可以讓探究真相的孔子及一眾弟子們有得有討論了。

當然,討論的結果是沒有結果,無非是眾弟子如那兩個少年一樣,自覺不自覺地分成兩派,晨晚日距地近派和中午日近地派。

孔子心情愉快,在學問研究和學術研討中的孔子永遠是愉快的。

眾弟子也因為討論得熱火朝天而情緒高漲,大家有說有笑,很快就日近正午。

馬車轉過一個彎,再過幾個彎就應該進入蔡國了。

突然,在前面趕車的顏刻“籲”地一聲,將馬車停下了。

眾人止聲都往前看去,只見前面路邊一石頭上,正端坐著一箇中年男子。只見此人衣著陳舊粗布長衫,披頭散髮,遙望著遠山,嘴裡喃喃自語著,卻是一臉莊重的樣子。

眾人面面相覷,均被這中年男子所吸引了。孔子不由暗暗稱奇,因為此人最大的與眾不同,是他的頭髮。

春秋時期,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其中男子年滿20歲就得行冠禮,須將頭髮歸攏在一起,於頭頂、頭側或腦後盤繞成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這就是男子束髮。

這種束髮,用現代的髮型來講,叫長髮髮式,在當時共有簪、冠、冕、弁、幘五種形式。

一般是先將頭髮梳好,用髮圈把髮根纏住,這叫束。接下來是結,即結成髮髻。然後用簪子將髮髻穩住,最後再戴上帽冠或巾幘。

行了冠禮後的男子方可娶妻,即男子年滿20歲方可娶妻。

關於髮型、帽子、服飾等穿著打扮現在看來完全是公民人身自由的事項,但自商周以來至明清時期,在長達三千多年曆史長河中,一直有著嚴格的禮法規定。因為這是身份的象徵。

而女子則是15歲。對女子來講,年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這就是女子滿15歲及笄。

“笄”是古人綰定髮髻的長針,後來演化出了簪和釵等。女子及笄之前即少女,其髮式一般是將頭髮集束於頭部雙側,分梳成樹丫狀。

為何人們也習慣將少女稱為“丫頭”?

源於髮型哦。

女子如果15歲時許配的,當年及笄時就應該束髮戴上簪子。但如果15歲以後未許配的,那就不能戴上簪子,直到年滿20歲。

20歲以後,無論是否許配,都應該束髮戴簪。

而眼前這男子,披頭散髮,顯然完全無禮於男子束髮的相關禮法規定。

令孔子更詫異的是,一般男子如果把簪子拔下,將髮髻開啟,那必然是長髮及腰的樣子。

但眼前這男子,散下的頭髮,僅僅及頸!

用現在的話講,這男子留著一頭藝術家型的齊肩長髮。用當時的話講,這男子留著一頭剪過的僅僅及頸的短髮!

眾人頓時竊竊私語起來,放眼整個春秋江湖,狂人不少,孔子就曾評論自己的弟子曾點是一個狂人。但敢於明目張膽割發以違周禮的,除非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些少數民族,在華夏中原,誰也不敢。

孔子暗暗吃驚,但一路行來,畢竟所見所遇者,都是中原人士,料想此地雖屬楚蔡交界,不至於全民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