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33章 三思後行:為何孔子感嘆季孫行父的三思反而會誤事 (第2/2頁)

加入書籤

真是公子遂殺嫡立庶的幕後操盤手?

再加上,此時畢竟魯文公的兩位嫡子都已經被殺,能夠擔任魯國國君的,只能是公子遂支援的庶公子。如果此時自己再出面牽頭反對公子遂的話,極有可能遭致身敗族滅的下場!

公子遂還祭出了一高招,那就是將叔仲彭生給幹掉了,這讓季孫行父不得不忌憚起來。

這就是季孫行父的三思,正因為如此,所以季孫行父連續兩次出使齊國,都不敢向齊惠公說明魯國國內的真實情況,因為他怕!季孫行父是這樣想的:如果自己在齊侯面前聲討東門氏,極有可能是聲討齊侯。歷史上,齊侯動不動就扣留外國人,甚至幹掉外國國君的事都敢做,如魯國先君魯桓公就是死在齊國的!

季孫行父最終選擇了沉默,他不敢對公子遂殺嫡立庶有半絲反對的樣子表現出來,所以魯宣公就此順利即位,而在魯國人眼裡,你季孫行父在這場魯國政變中,是執政上卿公子遂的堅定盟友,是共同的幕後策劃者!

所以,孔子雖然對季孫行父總體上是持表揚態度的,但在這件事上,他對季孫行父表示了遺憾,這才有了“再,斯可矣”的批評意見。

三思而行,後來卻成了褒義詞,意思就是勸人在行事之前要把困難和問題考慮到位。但該詞出自孔子,其本意卻是行事之前是要思考,但不能思考過度,一思兩思足夠,不需要三思,三思極有可能陷入死衚衕,從而喪失機會。

歷史,確實是非常有意思的。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