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46章 初稅畝1:魯國的初稅畝改革,初衷是為了解決國家財政問題 (第2/2頁)

加入書籤

馴化,於是就有了養殖業。一些野果草籽也可以種植,於是就有了種植業。

其中種植的要求是很高的,如至少要有光照和水源。於是,最早的文明,即以農業為基礎的遠古文明,就誕生於大江大河流域。如中華文明往往是源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古巴比倫文明源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即兩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源於尼羅河,古印度文明源於恆河流域等,甚至古印加文明也與亞馬遜流域有關,儘管那裡因為原始森林過於茂密導致光照成了問題。

也就是說,靠近水源對於農業生產很重要,這是夏商周以來人們都知道的。由於生產技術受到限制,所以大周王朝治下的列國諸侯,其農田最初基本都是靠近某條河流的。

而且,由於生產技術較為落後,要組織起農業生產,並非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實現的,這主要涉及到灌溉,需要修建阡陌相連的水渠。我們在說的井田,三縱三橫將一片土地給分割成九塊,這個分割線的基礎,就是一條一條的水渠。

當水能夠到達,那這塊農田是可以產出作物的有效土地,否則,就是一塊廢地,白送給你也沒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所以,千百年過來,大家都知道,井田制是最理想的土地制度。大家都覺得不錯,國家的農田分給士大夫貴族們,士大夫貴族們靠著其家族的雄厚人力財力物力,組織統一的農業生產勞動,產出的作物,拿出九分之一給國家。

國家得到了一部分稅收,士大夫貴族們得到了主要的收入,在土地上勞動的人們依附於士大夫貴族們也有一定的收入。井田收入就這樣被分成三部分,國家、地主、農民各得一部分。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那些本遠離水源不宜耕作的土地,居然也可以被開發成可以耕作的農田了,這些技術包括灌溉技術的提升、打井技術的出現等。

甚至原本需要訴諸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大規模農業生產勞動也不需要了,因為鐵製農具的使用、畜力代替人力等農業生產技術得到了推廣,一戶家族、幾戶農民就可以實現耕作!

那還用多說什麼?將這些土地開發起來啊。而且,由於這些土地不是國家封賞的,誰開發了就屬於誰,而且不需要繳稅!於是,私田得到大面積的開發,可用於耕作的土地越來越多!

大周王朝的天子,以及列國諸侯們原本只盯著自己手裡的井田帳冊,如魯國原來總以為自己只有一百個數量級的農田,但如果算上那些私田,至少有五百個數量級的農田。那如果那些私田都收一點稅,國家豈不是有錢了?

國家不但擴大了稅源,而且原來所謂的在井田上生產勞動積極性不如私田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這,就是魯國執政上卿季孫行父在經過詳盡調研的基礎上,最終正式向魯宣公提出實施初稅畝的來龍去脈!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國庫沒錢的問題,直接導火線就是最近幾年連續遇上災荒!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