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09章 指點迷津 (第2/3頁)

加入書籤

語道:“既是孔丘,應無所不知,怎不知區區一津?”

說罷,不再看仲由,徑自轉身而去。

仲由目瞪口呆,心道此人有病,自己依禮而問,你這傢伙無非就告之以渡口在何處即可,就算不告之,也無需出言譏諷!

仲由不悅,剛想說什麼,卻聽長沮冷冷道:“自詡滿腹經綸,天上地下,古往今來,無所不知,竟連區區一津都不得而知。如今的聖人,就長這模樣?”

仲由終於火起,但還沒等他把火發起來,長沮又道:“如今這世道,本如這滔滔江水,無人可以改變其勢。仲由先生本乃德才智勇仁信之人,與其跟著汝師孔丘作這無謂的努力,還不如與吾等隱於野,圖一世快活逍遙,豈不更好?”

說罷,長沮再也不理仲由,追上桀溺而去。

仲由呆呆看著兩人離去,悻悻然回報孔子。

孔子長嘆一聲,良久,默然無語。

眾弟子面面相覷,氣氛頓時沉悶。

顏回走上前,正欲說幾句,卻聽孔子若有所失道:“人不與鳥獸為伍,禽鳥有翅而翔,獸居山林而走,各有各的道。

君子不與世人共處,又如何展示胸中抱負?天下大亂,吾等才不得已辛苦周旋於世。天下若大治,吾等又何必呢?”

大家嗟嘆不已,幸虧沿河走了不久,渡口赫然在前,孔子等人大喜,總算趕在天黑下來前過了河。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只是,誰也未曾想,因為仲由在此詢問渡口,後來,人們把這條河就稱為子路河,此地不遠處的村莊就叫子路村,所在的鄉鎮稱子路鎮,鎮上主要街道就稱子路街!

在如今的羅山縣青山鎮,一直流傳著子路問津的故事,為紀念孔子師徒在這裡問津的軼聞,據說後人還專門設定了石碑。

當然,在歷史文化互相爭搶的如今,孔子到底是在哪裡詢問渡口,說法頗多,迄今為止尚無定論。

如武漢新洲邾城東面有一條河,就叫孔子河,河畔迄今尚遺存有一座問津書院。據傳,該書院正是當年孔子“問津”此地而得名。

還是據說,在漢代,有人在武漢新洲的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轟動朝野。當時的淮南王劉安遂在當地建亭立碑,並修孔廟供人祭祀,建問津書院,徵召當地名士學子辦學,共出過進士三百八十七人。

問津書院一度與白鹿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並稱當時四大學院。

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問津。

仲由問津的故事,史稱子路問津,最後誕生了“指點迷津”、“無人問津”等成語,切切實實豐富了中華成語文化。

至於那兩位分別叫長沮和桀溺的隱者,有人說其實並非兩人真名實姓。

沮,即沮洳。溺,即淖溺。無非是因兩人隱居於河邊,故其名與水相關。

表面上,是孔子師徒問津,即問渡口何在。但流傳下來的這則故事,卻是史料透過楚國隱士,來暗喻指點孔子的迷津。

這些年,孔子窮途於諸侯列國之間,欲謀求出仕為官,結果總鬱郁不得志。

難道,自己倡導的學而優則仕錯了嗎?

難道,是自己致力於克己復禮推行禮制錯了嗎?

難道,是自己的儒家學說錯了嗎?

前途茫茫,自己帶著眾弟子還在努力向前,但貌似自己已然迷失在了這個春秋江湖。

因為這是一個完全壞掉了的江湖,這個江湖,讓孔子的一整套以禮為綱的治國理政思想幾無用武之地。

此番去蔡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楚國,是為了自己要去楚國出仕為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