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87章 晉壓強楚:晉國是如何完成對楚國的戰略包圍的? (第1/3頁)

加入書籤

公元前572年春,仲孫蔑率魯軍參加晉國、宋國、衛國、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等國組成的九國聯軍,先是進軍宋國的彭城,將幫助宋國叛亂的楚軍擊敗,徹底清剿了宋國叛軍。

讓仲孫蔑所關心的是齊國,因為齊國居然不聽晉國號令,一旦這個山東強國對中原諸侯聯盟起了貳心,那最先受到威脅的當然是魯國。

在仲孫蔑的建議下,聯軍轉而討伐齊國。九國聯軍吶,再說又是超級大國晉國牽頭組織的,齊國頓時慫了,認錯,賠禮,道歉,送世子光赴晉國為人質。

聯軍並未解散,繼續向鄭國進軍,以秋風掃落葉般氣勢,先是擊敗了鄭軍,將鄭軍圍困于都城內不敢應戰。聯軍氣勢如虹,絲毫沒有停下繼續進軍的步伐,轉而南攻楚國,拿下楚國的焦、夷兩城,再向陳國推進。

楚國終於被惹毛了,公元前572年夏,楚軍舉兵北上進攻宋國,一舉拿下宋國的呂、留等城邑。鄭國也出手了,跟著楚軍進攻宋國,佔領了宋國的犬丘。

就這樣,晉、楚兩個超級大國率領各自小弟終於又到兵鋒相對的時刻。

魯國的態度相當堅決,堅定擁護晉國的領導。齊國雖然三心兩意,但此時名義上也歸順晉國。宋國自不必說了,在這場晉楚交鋒中,宋國本土成了主要戰場。其餘的如衛國、曹國、邾國、滕國、杞國、薛國等國,自然都追隨晉國。

而楚國手下,則僅僅只有鄭國、許國、陳國、蔡國以及南方一眾諸侯小國。

其餘的諸侯都無所謂,對晉國和楚國來講,最看重的諸侯國,其實就是鄭國。因為鄭國是最不可控的,是出了名的牆頭草,曾經實施的對外政策就是誰強就跟誰。

但鄢陵之戰後,鄭國國君鄭襄公看著楚共王甚至為了鄭國犧牲了一隻眼睛,感動不已,發誓堅決追隨楚國。

晉國很清楚,要想真正把楚國給壓制在南方,鄭國是關鍵,必須將鄭國給收服了。

但鄭軍的戰鬥力真不是吹的,單靠武力打擊,根本不能讓鄭國服軟。更何況,鄭國此時的國君鄭襄公是鐵心歸順楚國的。

聯軍整整打了一年,鄭國仍舊緊緊站在楚國一方。仲孫蔑心想,這樣下去何時是個頭啊。你晉國確實是超級大國,但自己的魯國耗不起了,要知道,兵馬一動,錢糧開銷如流水。魯國,並不富裕啊。

得想個法子了。

公元前571年秋,晉國在戚地召集列國諸侯,準備再次對鄭國動兵。

戚地,衛國城邑,今河南省濮陽市新市區戚城一帶。仲孫蔑對晉軍統帥荀罃提議道:“元帥,單純對鄭國用兵,鄭國肯定死守,楚軍肯定北上救鄭,效果不佳。

蔑認為,對付鄭國的關鍵是進行軍事威懾。蔑建議在虎牢築城,列國諸侯分派軍隊駐守虎牢,將虎牢建設成為隨時可向鄭國發起進攻的軍事堡壘,隨時保持對鄭國的威懾。鄭國在巨大壓力下,應該會選擇歸降!”

讀史到這裡,不由對仲孫蔑在軍事上的戰略思考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原先晉國對鄭國的打擊,總是動不動就召集列國諸侯組成聯軍,大家到齊了,再一二三向鄭國發起進攻。

但列國諸侯都來自各地,那時的部隊運輸全靠兩條腿,軍隊一動,軍情就洩露了。鄭國一方面加強防備,另一方面向楚國求援,楚軍立即北上,時間充裕得很。更何況,來來回回,大家都累了。

如果在虎牢築城,聯軍屯兵虎牢,隨時可對鄭國發起進攻,鄭國欲想向楚國求援都來不及!

更何況,楚軍北上需要時間。等楚軍北上了,那聯軍又可以退回虎牢。如果楚軍撤退,聯軍又出動。楚軍北上,聯軍退守……如此折騰,哪怕是楚國有心救援鄭國,也必將被聯軍拖成了疲憊之師。

荀罃大喜,立即命令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