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51章 和聖來了:原來,春秋時候的貴族子弟,是這樣讀書的 (第2/3頁)

加入書籤

臣行列,以光宗耀祖!

所以,柳下惠學習非常用功。對了,當時所謂的學習,又是怎麼一番景象呢?

春秋時期,學習是貴族子弟的特權,甚至連貴族之女都是沒有學習的權力的。貴族,當然指的是天子宗親、諸侯、卿大夫和士一級的人物。

但我們總會從史料中發現一些非常有才華的女子,如前面講到過的魯國夫人文姜,許國的許穆夫人,楚國的鄧曼夫人等,她們的才學是哪裡來的呢?

那是在自己的家裡,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教的,絕對不是去公開的學校或者可以聘請老師來教的,否則是嚴重違反禮制。正因為如此,對於春秋時期留名的那些德才兼備或者才情突出的女子,那是值得我們敬重的。她們在有限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下,居然成就歷史名人,真心了不起的。

那要學多少年呢?學習多少年其實沒有規定,但春秋時期,貴族子弟的學習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稱小學,即幼年起直至15歲時接受的教育,其中硬性規定是到了8歲,則必須上小學。

第二階段稱大學,即15歲以上的貴族子弟接受的教育。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小學一畢業,就可以升大學,不用讀什麼初中高中,而且不用考,全部保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為什麼是15歲?當時規定,男子15歲而束髮,意味著長大了,那就可以上大學了。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大學,往往有幾年制,如本科一般四年制。但那個時候的大學,基本沒有這個概念。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不少人,鬍子花白了,還在學習,但沒有人會嘲笑他們。

根據周禮,小學與大學的學習場所是不同的。小學一般在宮室南邊的專用場所,而大學則一般會搬到郊外,為何要去城郊呢?這是因為學習的重點有變化,這就涉及到學什麼的問題了。

我們現在一談到孩子的學習,無非就是語數外政史地,至於什麼藝術體育的,基本被忽略了。但那個時候的學習,先是明確學習的目的,“文武兼備、知能兼求”,於是就明確了學習的內容,即六種基本才能,稱六藝:禮、樂、書、數、射、御。

其中禮要學五種基本禮法,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和嘉禮。樂要學六套樂舞,即《雲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這兩種是有考證的。

書即識字教育,包括書寫、識字,據說要掌握六種識字書寫方式,難道是識別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這六種字?考慮到當時尚沒有發明紙,說不定是指寫在木片、竹片、龜甲、沙面、石塊、布帛的技術。當然,這個都是蝦扯蛋,是筆者的憑空一猜而已,因為實在不知道哪六種識字書寫方式。

數指的是術數,據說是有九種計算的技術,哪九種?難道是九九算術?也不知道,可能是加減乘除這類基本演算法,以及分數、負數等,反正現在聽聽貌似最基礎,但當時應該挺高大上的。

接下來就是射,即射箭技術。據說,當時要求的射箭技術共有五種,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和井儀等五種。各種射術都有要求,如白矢指箭穿靶子而箭頭髮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指前放一箭,後三箭連續而去,要求箭箭相連等。

御指的是駕車的技術。據說也要求達到五種技術,即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至於這些要求形象具體描述一遍,實在有點複雜,這裡也就不抖書包了,因為實在抖不動了。我們想象一下現在考駕照的那些規定動作吧,什麼過龍門、單槓雙槓、繞大餅等等,估計差不多。

從六藝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學習真的是文武均要學,而且文理藝兼備。看來,古時當一個貴族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