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曲線交楚:魯國主動交好陳國的目的,是暗搓搓交好楚國? (第1/2頁)
好了,魯國三桓之一的孟氏第二代宗主公孫敖,我們就講到這裡。不過,我們這段時間只講了公孫敖,已經將魯文公時代的魯國曆史,跨越了十來年了。我們得將有關情況給交待一下,歷史年份就定在公元前619年吧。
公元前619年,魯國國君當然還是魯文公,公孫敖為了自己的愛情,飛蛾撲火般撲走了,其子仲孫谷雖繼承了公孫敖的一切。
但由於公孫敖在後期亂來,所以孟氏家族遭到了很大的打壓,暫時很多重特大事務就被叔氏和季氏給負責去了,但在地位上現在淪為三桓之末位。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時候,把魯國政壇上的幾大牛人排一排位的話,國君魯文公以下,依次是臧文仲、公子遂、叔孫得臣、季孫行父、仲孫谷。從這個架構上講,王室力量、賢大伕力量、三桓力量相對較為平衡。
但這個平衡,很快會被打破,因為臧文仲將於公元前617年去世,五個卿會變成四個,其中三桓佔了三個,三桓勢力得到加強。這些事,我們再過一段時間再講。
之所以要提這檔子事,是因為魯國在接下來的春秋舞臺上,慢慢地不再是魯國公室在主導著魯國,而是三桓勢力在主導。三桓勢力是如何一步步把控魯國朝政的,這是我們這本書的一個脈絡,我們當然得不厭其煩予以詳細介紹。
我們先看看國際時局,然後再從中分析魯國此時應有的對外政策。
這段時期的國際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我們得講晉國,中原諸侯聯盟盟主,世界第一大超級大國。
晉國自晉文公於公元前628年去世後,繼位的晉襄公就碰上了一大堆事。
先是與秦國的關係,兩國從姻親盟國變成了仇敵。自公元前627年以來,兩國先後爆發了崤山之戰、彭衙之戰、王官之戰等一系列戰事,晉國終於牢牢地在晉國西邊樹立起一大強敵,秦國。
從此,晉國的強敵主要是三個,一是西方的秦國,二是南方的楚國,三是周邊的戎狄。晉國的春秋歷史,有一個主線,就是與這三大強敵鬥爭的歷史。
秦國的強悍國君秦穆公於公元前621年去世了,秦康公即位。這個魯國可以暫時不用多理會,因為離得太遠,不需要多顧及。魯國需要顧及的是晉國和楚國。
晉國的事還沒完。晉國與秦國結了仇,但總體保持著戰略優勢。於是,晉國繼續打擊戎狄武裝。公元前627年,晉國發動箕地之役,收拾了戎狄武裝其中的一支,白狄。在箕地之役中,晉國中軍元帥先軫戰死。
本來,晉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軍元帥這個職位,直接由先軫之子先且居擔任,但先且居英年早逝。終於,為了這個職位,晉國內部爆發了嚴重的權力鬥爭。結果,功勳家族狐氏家族在權力鬥爭中落敗,晉國趙氏家族崛起,兩大世交家族成了權力鬥爭的對立面。
隨著晉國內部的權力鬥爭的日益激化,晉國陽氏家族先淡出晉國政壇。同時,晉文公時代狐偃、狐毛、趙衰、先軫、先且居等一大堆牛人相繼離世,晉襄公不得不裁撤五軍為三軍,又回到了中軍、上軍、下軍這三軍編制。
這樣的軍事體制改革帶來兩個嚴重後果,一是由於人事問題,圍繞著三軍六卿由誰來擔任這樣的問題,勢必引發新一輪的權力鬥爭,這樣的權力鬥爭,一直是晉國最大的國內政治問題。
二是由於裁撤軍隊,給列國諸侯一個感覺:晉國開始衰弱了!
魯國當然不敢作多想,哪怕晉國只有三軍,仍舊是強大得可怕。但楚國呢?
楚國就覺得有必要抓住機會與晉爭雄了。於是,公元前622年以來,楚國先後滅了六國、蓼國、江國等淮水一帶的諸侯,並收服了陳國、蔡國等國。
魯國,必須要重視了。顯然,晉國不能明著得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