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頂尖外交家端木賜(1) (第2/3頁)
在冉求嘴裡,成了英武將軍?
但轉念一想,冉求看上去不也是文質彬彬樣?到了戰場,不是一樣成了殺神?
孔子,也許確實就真的有那麼厲害!
至少,孔子門下,據說有弟子數以千計,其中仲由、公良孺等人確實是勇武之士。
而且,最近幾年來,魯國碰到不少大事要事,貌似均靠孔門弟子得以順利解決:
公元前488年,吳國太宰伯嚭欲召季孫肥赴吳,季孫肥不敢去,孔子學生端木賜出面,為國出使吳國,圓滿解決了問題;
公元前487年,吳軍偷襲魯國,最終無功而返,那一戰,孔子學生有若參戰;
今年,即公元前484年,齊國來犯,稷曲之役,孔門高徒冉求帥左師取得大勝!
季孫肥突然想起父親季孫斯去世前,曾叮囑必須要將孔夫子請回魯國,並委以國事,但當時自己卻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違背了父親的遺命。
如今看來,孔夫子的確是一位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大賢,是一位經天緯地的聖人,這樣的人,自己居然讓他流落在國外!
太年輕了,自己實在是太年輕了。當時自己一個衝動,就作出了違背父親遺命的決定。衝動的懲罰,就是讓魯國白白損失了一大批賢才。
魯國,說穿了,是咱季氏的魯國啊。
那還要說什麼?快將孔子請回國來!
在魯國面臨重特大危機之際,何以解憂,唯有孔子!
季孫肥立即建議魯哀公召回孔子!
冉求大喜,魯哀公大喜,叔孫州仇大喜,仲孫何忌也大喜!
在魯國,季氏一家獨大,實在過分強大了,不管是誰,都希望有一支對抗季氏的力量。
現在看來,這支力量,應該就是孔門!
魯國重大事項醞釀會議很快透過了重大決議,並且立即付諸實施:以魯哀公的名義,派出公室代表人士公子華、公子賓、公子林赴衛國,誠邀孔子回魯國!
冉求大喜,他與端木賜所謀之事,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何事?
是時候將端木賜給搬到舞臺中央了。那我們繼續將孔子晾一邊先,先將冉求與端木賜所謀之事給講完。
原來,孔子決定離開楚國後,大家再次選擇了衛國為歇腳點,目標當然是回到魯國。
在魯國的冉求一直在聯絡孔子,詳細向孔子彙報了魯國的相關情況,向孔子提出了時局不穩、暫時觀望的建議,並請求孔子指派端木賜前來協助冉求,共同努力為孔子回魯國創造良好的環境。
於是,端木賜奉孔子之命,先行回到了魯國,在冉求的推薦下,成了季氏家臣,並開始在魯國政壇上展露頭角。
端木賜的才幹令魯國上下折服,但只有端木賜和冉求知道,兩人所謀者,是替孔子開創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年老力衰的孔老夫子能葉落歸根,在魯國安度晚年。
但令兩人沒料到的是,由於吳國強勢北上爭霸,而且選擇了過江淮入山東這條路,使魯國成了吳國北上的必爭諸侯。
再加上歷史上魯國與邾國、齊國之間的恩恩怨怨,使魯國在這段時間裡,經常面臨著外交危機,甚至軍事危機。
魯國吞併邾國,結果吳國出面教訓魯國。好不容易擺平了吳國,結果齊國內亂,又因季姬之事,再次遭致來自齊國的兵禍。
公元前484年春,齊軍入侵魯國的訊息傳來,冉求與端木賜就詳細探討了接下來的計劃。
要讓孔子在魯國安度晚年,那就不能讓魯國處於危險之中!
兩人認為,魯國最大的麻煩,是齊國。歷史上也是齊國,眼下也是齊國,今後仍舊是齊國。
此時的山東大地,齊國一家獨大。原先的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