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64章 孔子棄校:為什麼孔子決定棄校赴齊追隨魯昭公? (第2/2頁)

加入書籤

聽著就樂了,這些傢伙,居然現學現賣,用自己講過的話來勸導自己,不覺心中甚慰。

孔子語重心長對學生們道:“爾等所言,丘皆贊同。丘要告訴爾等的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話非常簡潔易懂,眾弟子這才明白,別看孔子一直以來樂觀豁達,但有四個方面是令他憂慮的。

這便是孔子一直在提醒自己鞭笞自己的,千萬不能忘了勤修德行,不要忘了時刻發奮學習,不能忘了必須追隨正道,不能忘了勇於改過。

見眾弟子頻頻點頭,孔子道:“丘思考了一晚,作出了一個決定,但又有所牽掛而已。”

仲由言直口快,立即道:“夫子何必吞吞吐吐,有話就要說出來,莫要總藏在心中,思慮壓抑久了,會遲早生病的。”

孔子非常喜歡這位剛毅直率的弟子,他點點頭,對眾弟子道:“丘決定,前去齊國,追隨國君!”

啊?前去齊國,那學校怎麼辦?

難道就這樣關了嗎?孔子居然放棄苦心經營將近十年的學校,去追隨流亡在齊國的國君?

頓時,眾弟子議論紛紛。

有的說這太可惜了,畢竟學校開辦多年,眼下可謂是慕名前來拜師求藝者絡繹不絕,就此放棄辦學實在令人心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有的說追隨這樣的國君不值得,畢竟國君無自知之明,擅自討伐季氏,結果引禍上身。

有的說夫子並非魯國官吏,季氏驅逐國君並未牽連到夫子,何必出走?

有的說追隨國君那是搞政治的官吏們的事,夫子是治學的,何必前去?

也有的說國君此時在齊國,國內三桓把控局勢,必然會再次發生衝突,此番前去追隨國君必然危險重重等等。

孔子讓眾弟子自由議論了一番後,鄭重對大家道:“開辦學校,無非為了傳道授業。

學校在,可傳道授業;學校不辦,亦可傳道授業。學校已在,丘在,可以傳道授業,丘不在,亦可傳道授業。

今丘離校,只是暫時之舉,日後自然還是要回來的。且丘此番去齊國,學校一應諸事,請冉伯牛、顏路等負責打理,學校並不關門。”

仲由問道:“夫子此去齊國,難道是想趁國君有難,主動接近國君,以求高位?”

孔子大聲喝道:“子路!休得胡言!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國君有難,身為其臣民,自然得奉忠君之事。

吾只是按禮節前去事奉國君,如果有人認為這是吾刻意討好國君,丘也就隨他們去了。

但汝為吾之弟子,豈能不知丘之本心?吾並非朝堂食肉者,此番赴齊,又何曾說過赴鄆邑陪伴國君?

吾之志,在於拼盡全力,幫助國君回國而已!”

仲由被罵了個狗血噴頭,但他一點也不在意。

孔子所有學生中,也就數仲由,三天兩頭就問孔子一些奇怪的問題,也三天兩頭被孔子喝斥。

卻也總是這個仲由,時不時敢批評一下孔子,甚至有時不乏尖酸刻薄口氣。

而孔子對仲由也非常看重,兩人亦師亦友,情誼深重,是古今中外師生中的典範。

孔子並未與眾弟子商議是否要離魯赴齊這事,他決定的事,是要立即實施的。

正如他曾經對冉求講過的,有了好的想法,要立即實施,不要猶豫觀望,以免錯過好時機。

因為孔子也深知,自己存在的一個需要時時注意的問題,就是總思考過多,這就會導致縮手縮腳,瞻前顧後。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