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60章 意外完美的局面 (第1/4頁)

加入書籤

林威黃昏來到義州與趙率教合兵,林丹汗早不知撤哪裡去了。

代善還跟在後面,雙方距離十里在大淩河邊立營,輜重都在爬犁上,明軍變慢了,但女真也沒有一口吃掉的實力。

正月十九,明軍繼續後撤,透過韃靼人守著的五臺溝,來到林丹汗之前立營的清河,這時才得知訊息,韃靼人在寶山立營,大汗希望林都督別撤了,對士氣不利,明蒙聯軍至少應該與追擊的女真人打一場。

說的好有道理,那就幹一架。

可惜代善沒給機會,義州就沒追擊。

正月二十,明軍又開始後撤,來到泉陽河畔,距離林丹汗所謂的立營地寶山也就七八十里。

此地已是醫巫閭山北端,草原邊沿,真的不需要再退了,傳出去沒臉見人了。

自此,明軍一股腦‘潰退’三百里,距離錦州快馬一日半行程,可以說‘兵敗如山倒’。

但同時也收到了遼西大山裡留守斥候的訊息,女真大軍只留下不到兩萬人留守錦州,其餘人浩浩蕩蕩去往遼西。

林威差點高興得蹦起來,吃了個虧,比演一場效果還好,努爾哈赤的軍事行為完全受戰略目的牽制,他越聰明、越理智,越會進入固定思維陷阱。

玩一場能讓老東西徹底放心,這就夠了,他大概認為察哈爾此刻絲毫沒有作戰能力,被困在草原內。

殊不知老子大方的很,給韃靼人的糧草比自己留下的還多,他們不僅沒有被喀爾喀牧民拖住,還多出兩萬新兵,具備了奔襲能力。

林丹汗若還在寶山,老子就把眼珠子摳出來。

哈哈,去吧,兩位大汗去各自實現你們一統天下的偉大理想吧,老子偷家去了。

同一時間,丁紹軾帶著一隊屬官,由一千人護衛繞行遼西大山,來到寧遠城下。

寧遠作為遼西中部大城,被人不約而同稱為兵堡,並不是因為駐軍原因,而是因為這座城池修建的方位和構造,讓人一看就明白堅不可摧。

矩形城池既不是傳統的正南正北,也不是沿著遼西走廊方向的東西結構,像一個插在路中央的鐵蒺藜,不當不正,用城池的兩角迎接遼西驛道,另兩角指向大山大海。

孫承宗和袁崇煥用了三年時間,把寧遠打造成一個刺蝟,城牆又是山字形,像一個四面獠牙的猛獸,攻城時敵軍會被分割成數塊,任何一處都會三面接敵,整座城池沒有弱點。

城牆上大小火炮百多門,除了強攻,別無門路。

此刻的寧遠城只有南門能進出,另外三個城門被堵死了,丁紹軾自北而來,繞著城牆轉了半圈,琢磨一會怎麼‘奪權’好看一點。

沒錯,林威給他的任務是決不能讓袁崇煥出頭,按照林大爺的話說,此人什麼都好,就是過於自負,一旦靠寧遠大功巡撫關外,手下大將、頂頭經略都會被他‘驅使’,朝廷若‘百依百順’,結果必然是害人害己、自掘墳墓。

為了丁紹軾能明白袁崇煥的利弊,林威還特意強調,袁崇煥有深刻的‘門黨門閥’觀念,反應在軍事上就是唐代藩鎮式的軍閥,搶權攬權會成為他第一要務,面對國戰簡直是災難。

好吧,丁大人信了,袁崇煥座師韓爌、門師孫承宗,均是東林大佬、閣臣,有門黨之別很正常,而且他一直擅自截留松錦退下來的大軍,僭越行為明顯,不聽話就論罪。

次輔搶一個七品兵備道的權不合理,但有林威的總理官大印,讓金啟倧頂一頂就行,金大人現在是薊遼四品行軍贊畫、督糧參政,比袁崇煥品階高多了。

丁紹軾剛到城門口,就看到袁崇煥匆匆帶著一堆守將而來,這裡他是‘地主’,的確很威風。

“下官寧遠兵備道袁崇煥,恭迎丁大人。”

丁紹軾認識袁崇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