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節 (第1/5頁)
當世清流士大夫是以事生產為恥,視雜學匠術為奇/淫巧術,但後世便是一名初中生也能說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之類的話來。
林縛認為大越朝難以避免滅亡的根源並非是外部強敵難克,而是國家財政處於崩潰的邊緣,難有良策挽回。
最終還是歸結到“銀子”上來,林縛捻著書稿的紙頁,在燈下若有所思的走神。
林縛有意將根基紮在西沙島,也不太擔心會引起別人的戒心跟警惕,主要在於西沙島地形開闊,無險可守,又位於東海寇入侵的最前沿,稍有野心的人都不會將目光放在西沙島。
即使不考慮地形與勢力衝突的限制,西沙島周圍百里,折算面積約二十萬畝,大概只有一半土地能開墾為糧田,一年能產二十萬石糧食已經是極限了。
奢家最鼎盛時差不多控制東閩郡過半數府縣,有超過兩百萬民眾,當其動員兵力接近十萬人時,在財政上就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最終不得不接受招安龜縮回晉安府來休生養息。
以西沙島如此有限的生產力,即使開發好,養兩萬島民、組織鄉兵超一千人就已經是極限了。
林縛使林夢得、胡致庸嚴格控制西沙島新編戶流民的總戶數,最終上報兩千一百餘戶,丁口計九千八百餘人,崇州縣、海陵府地方以及江東宣撫使司對這一資料並沒有起疑心。他們也無法起疑心,畢竟以西沙島還處於未開發狀況來說,能在兩三年之內將這九千八百餘人安頓下來,就已經是一件極為艱難的事情了。
即使林縛此時不小心暴露出他有意控制西沙島的野心,也許更多人只會嘲笑他輕狂自大、不識經濟。
林縛卻是知道控制西沙島是大有可為的。
生產模式的不同,決定了在同一片土地上能夠養活的人口基數及軍事組織能力的根本性差距。
既然崇州縣良田畝產能達到五石以上,林縛也有信心將西沙島的貧瘠土地改造成畝產五石甚至更高的良田。
獄島以圈養豬漚肥以供菜園,菜園所出就要比周邊良田高出一大截。
比傳統的手工作坊更有效率、規模更大的手工工場作業,將能容納更多的剩餘人口,產生更多的剩餘財力。
他在獄島採用六七人共同操作的大紡車紡棉紗,人均紡紗量相比較以往提高四倍有餘。
之前林縛是拿獄島當成他的試驗田,現在有了西沙島,在獄島試驗可行的耕種以及生產組織模式,都可以拿去西沙島大力推行。
不過林縛後世所掌握的知識跟當世的手工業生產工藝是嚴重脫節的。
後世慣用螺栓固定、組裝物件,按照林縛的要求,獄島工匠也能做出合用的螺栓來,只是製作一枚螺栓需要一名熟練工匠晝夜不休的硬車七八天時間,代價高得驚人。
林縛最終只是將那枚螺栓擺在書桌上當工藝品觀賞,絕口不再提螺栓的事情。
以此為前提,林縛更迫切需要對當世的手工業生產工藝及技術有全面而透徹的瞭解,遂請趙舒翰編《匠典》。
趙舒翰學問、見識卓於常人,另外江寧為帝國南都,人文繪萃、百匠鹹集,給編纂《匠典》提供許多便利。
林縛另外還想在河口透過公開弘揚雜學匠術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能工巧匠直接參與到《匠典》的編纂工作中來,並招攬一些工匠直接進入集雲社在河口開設的工場,以後再往西沙島輸送。
林庭訓在生前做的一件有利林族的事情就辦義學,資助林族以及上林裡子弟讀書,目的很單純,就是為林記貨棧培養能識字、會算術的掌櫃、夥計,也有少數資質甚優的子弟是以科考為培養目標。
顧氏沒落了十年,年輕一代幾乎沒有可用之人,林族的年輕子弟隨便拉一個就能獨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