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節 (第1/5頁)
羅獻成一直沒有時機佔據南陽盆地,前期畏陳芝虎,後期又不敢開罪江寧,但在梁成衝進入南陽盆地之前,羅獻成還是成功的叫南陽變成殘地、殘城。
雖說後期有十二三萬流民隨梁成衝遷入南陽,雖說元歸政任南陽知府時也大肆屯田,但南陽兵力一直維持三萬人以上,僅靠十一二萬人耕作,是難以維持糧食自給的。
在此之前,前期是淮東賣給南陽所缺的糧食,以維持南陽防線;江寧事變之後,南陽與淮西、池州選擇一個立場,南陽所缺的糧食,更多的是拿銀子到淮西境內收購。
如今淮西境內的戰備也同樣緊張起來,近六萬屯卒全部補入營伍,意味著淮西的軍屯收入會大幅下降,糧食也會陡然吃緊,最終還是要依賴於淮東控制之下的江寧。
雖說林縛答應調糧補入淮西、南陽,但從林縛點頭答應到今天才過去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而從淮河下游運糧西進,週期漫長,元歸政擔憂戰事開打後,燕胡騎兵大規模向南陽境內滲透作戰,就算淮東的糧食運到信陽,也很難補入南陽外圍的城壘。
重點退守桐柏山西麓的沁陽城,在元歸政看來,是南陽兵馬當前唯一可行的、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但奈何梁成衝還是猶豫不決。
等這隊輜重車過去,元歸政繼續驅馬夜行,到商南境內,差不多已經是拂曉時分。
這時迎面有奔馬趕來,扈騎趕去接觸,才知道從舞陽方向有緊急軍情要傳報梁成衝。
元歸政這次來南陽,以攜旨勞軍,是朝廷派來的使臣,但他在南陽的地位極高,所有軍情都可不經梁成衝而自行索閱。
很可惜,從舞陽方向傳來的緊急軍情不可能是什麼好訊息:燕胡在關中的兵馬昨天派兩千步騎為先遣,從商州城出兵進逼丹鳳縣;而燕胡在汝陽的兵馬主力,也於昨日派出五千步騎為先鋒,越過北汝河、沙河,往舞陽城進逼。
南陽的前哨戰已經開打,離燕胡大軍壓境就不遠了。
元歸政將信報還給驛騎,令其快馬加鞭去稟告梁成衝,他勒住馬在清濛濛的晨光裡往南望去。
燕胡大軍壓境,梁成衝有信心藉助險固地形與城壘在短期內抵禦住燕胡,但是南面的羅獻成、奢文莊豈會老實,而在豫章的那頭東海狐,心頭究竟又是打著怎樣的主意?
第78章 大勢已去
伏牛山與桐柏山,都是縱橫數百里的峻險山勢,與千里秦嶺的東脈一起,將南陽盆地環抱其中。在南陽盆地的北部,伏牛山的東麓與桐柏山的西麓夾峙而立,當中山地沉陷下去,形成東北窄、西南寬的喇叭狀地塹,世稱方城埡口。埡口東西寬約二十到三十里不等,南北寬約四十餘里,兩側皆是崇山峻嶺。
方城位於埡口的內側,依伏牛山東南麓餘脈方城山而築,為南下荊襄、北上中原的必經要道,遂與居庸、雁門等關隘並稱天下九塞。
由於是南下荊襄、北入中原的要道,車船交會,隘口兩側的石崖下,留下許多歷來的人文遺蹟。梁成衝、元歸政陪同嶽冷秋過佛溝摩崖時,卻毫無心情去看石崖上的刻像以及歷代文人題字。
再往北,便是戰國時期楚國留下來邊牆遺址,雖歷經千年風化而屹立丘嶺之間。
梁成衝到南陽之後,就在方城駐以重兵,防備北方之敵。
不過,方城的牆城加上護城外濠不過兩裡餘寬,再加上方城山西面的山嶺間,猶有通道可以迂迴透過,不足以將隘口徹底的封住、將南陽盆地保護在內側。梁成衝就利用故楚邊牆的舊址,立木為柵,夯土版築,重新翻修了這座長三十餘里的方城邊牆。
嶽冷秋登上築於佛溝摩崖之上的塞城,眺望東面隘口之中的丘陵跟平原。邊牆依地勢而建,在險峻處嵌以堅固塞壘,又與隘口西側的方城城壘相接,連為一體,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