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章 趙國換將不是因為糧食不足 (第1/2頁)

加入書籤

秦國佔據丹水以西地區的影響有多大,這樣說吧,秦軍佔據丹水以西地區 幾乎是促成趙國換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對於趙國為什麼換掉廉頗,讓趙括率領趙軍應戰秦軍,主流說法是因為,趙國方面中了離間計,所以,才用趙括換下廉頗。

可是,實際上,趙國換將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並不是說,秦國放一下流言,趙國就中計了,趙括就替換掉了廉頗。

趙括可以替換掉廉頗,是有很多原因的。

按照主流說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秦,趙在長平戰場對峙時間太久,趙國的國力已經撐不下去了。

而廉頗又只願意防守,不願意主動進攻打破僵局,所以,趙國才用趙括換下廉頗。

可是,李言曾經仔細研究過長平之戰的情況,他知道,趙國換將的深層次原因,其實並不是因為趙國撐不下去了。

儘管說,趙國進行長平之戰消耗巨大,可是,前面說過,長平之戰的持續時間 並不是兩年,而是五個月。

那麼,趙國有沒有能力,進行五個月的戰爭呢?

答案是有的。

在戰國時代,各個國家可以說將戰爭潛力挖掘到了極致。

不管是爆兵還是攢糧食,戰國的國家都可以說是把一切做到了極限。

戰國七雄,任何一個國家放到後世,用窮兵黷武來形容,都算是好的。

想要知道,趙國能否支援幾十萬軍隊作戰半年以上,就需要先明白一件事情,戰國時期的糧食產量。

在現代人看來,戰國時期的糧食產量肯定不高,但是,事實卻剛剛好相反,戰國時期的糧食產量是很高的。

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有兩個原因,一,科技的進步,鐵農具,壟耕法這些技術的出現,顯著的提高了糧食畝產量。

二,地廣人稀,戰國時期,主要國家佔據的土地面積雖然和後世的諸多政權相比,要小很多,但是,戰國時期的人口也沒有後世那麼多。

戰國時期,七國的國土面積加起來,大約有三百多萬平方公里。

而七國的總人口則只有兩千多萬。

這樣換算下來,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連七個人都沒有。

而戰國時期,人均耕地數量則是在十畝以上。

這個人均耕地擁有量,超過了大多數朝代的人均耕地擁有量。

人少地多,自然可人均的糧食擁有量也就更大。

三,則是氣候原因。

在戰國時期,地球剛剛好處於溫暖期。

地球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進入溫暖和寒冷期。

在溫暖期,地球溫度上升,降雨增加,這對於糧食生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溫暖期的糧食畝產,可以比處於寒冷期的糧食畝產高一倍。

這是溫暖氣候和充足降水所帶來的巨大優勢,的古代無法透過技術和辛勤勞動得來的。

有人計算過,在戰國時代,一個勞動力產出的糧食,可以供養三到四人的糧食需求。

所以,這便是戰國時期,軍隊動員規模空前,以及可以支援長久戰爭的重要原因。

所以,別看趙國把幾十萬軍隊堆積在長平五個月,可是,對於戰國這個吃雞大舞臺來說,五個月時間,還不足以耗盡趙國的國力。

實際上,趙國之所以會換將,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戰場上面的失利。

廉頗在長平之戰期間,從開始到被替換下去,一直被秦國的王齕壓著打。

從四月到七月,三個月時間,廉頗不但損兵折將,還讓秦軍佔據了丹水以西地區。

要知道,上黨和長平,對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