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5節 (第2/4頁)
成了熱點話題,一些老兵認為女人上戰場不吉利,純粹是在瞎胡鬧,但一些年輕的新兵則相反,認為她們總會幫得上忙,引發爭論。
無論如何,一部分士兵預設了一點,這些女大夫和自己站在相同的戰場,是真真正正的戰友和同袍。
一些高文位的讀書人發現人族士兵對女人態度的轉變,微微皺起眉頭,但隨後看了看方運,沉默不語。
這個時候,幾乎所有高文位的人都圍繞在方運周圍,想要了解武廟文臺。
在得知方運曾想建立一座供奉兵家所有先賢的廟宇後,兵家人十分高興,但其餘各家人卻沉默不語。
人族之中,兵家的的確確擔負著最重要的守禦和進攻的任務,但是,其餘各家也付出巨大的努力,缺少任何一家,人族都不可能走到今天。
更何況,幾乎各家都警惕兵家,因為在戰國、秦末漢初、漢末等等戰亂時期,都是兵家空前壯大的時候,可一旦兵家完全得勢,必然會窮兵黷武,兵家執政的勢力往往最先崩塌,因為兵家只適合攻伐和防禦,並不適合治國。
西漢初期,農家曾經得勢,農家人提出休養生息,形成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但事後有大儒總結,所謂的文景之治,不過是戰亂平息之後國家的紅利,只要皇帝不亂來,戰亂過後都會進入這種自然的時期,因為所有人都厭倦了戰亂,都想獲得安寧,並非是真正的盛世。
在文景之治後,農家不通政事與人心的缺點便顯現出來,農家講究心態閒適、取自自然,但任何智慧生靈都有慾望,農家的治國之道與秦時的法家一樣,只適合在無慾無求的完美世界中實行。
可惜的是,無論是聖元大陸、妖界還是萬界,都是無比殘酷的世界,無數的族群被淘汰,更何況落後的治國之道。
農家的無爭太過天真,法家的嚴苛泯滅人性,工家則是把人當機關,墨家的種種是空中樓閣,而人有太多的需要,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
唯有儒家的思想能滿足人族的雙重需求。
漢武帝在年輕時期就明白一個道理,漢朝需要的是能在充滿泥濘、腐臭、骯髒、血腥、殘酷、紛亂的世界中奮力前行的治國之道,而不是隻能在理想世界中實行的治國之道。
漢朝需要披荊斬棘的武器和鎧甲。
在確定法家與農家無法帶領漢朝走向真正的盛世後,漢武帝尋遍朝野發現,儒家並不完美,但提倡的種種思想最符合人族理念,也能在各家之中游刃有餘。
如果說兵家是身體的盔甲與武器,那儒家便是精神的盔甲與武器,能教化後代傳承學問,能讓人心凝聚族群牢固,能鞏固皇權穩定階級,不是完美無缺,但卻是最適合治國的聖道思想。
儒家沒有選擇漢朝與武帝,而是漢武帝選擇了儒家武裝漢朝的精神,選擇法家武裝漢朝的制度,選擇兵家武裝漢朝的軀體。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大一統聖道根基,徹底整合人族,吸取秦朝的經驗教訓,讓皇權更加集中,讓政體更加穩固。
如果說秦朝在名義上讓人族統一,那漢武帝則做到人族在精神與信仰統一,以致於在十國紛亂時期,人族政體分裂但信念並未分裂,依舊聚集在以聖院為核心的人族力量周圍,保持精神上高度統一。
至於儒家的缺點,漢武帝捨棄不用,而並非完全否定儒家。
不過,眾人的警惕很快消散,因為現在不是人族內鬥的時候,而是一致對外的時刻,現在的兵家越強越好,一旦戰勝妖界,各家自然會聯手打壓兵家。
兵家繼續提升力量,方運身為儒家虛聖,並沒有保留,詳細講述自己鑄就武廟文臺的細節。
未鑄就文臺的讀書人聽得格外仔細,一些兵家人甚至面露激動之色,方運現在口含天言,親自講的每一個字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