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40節 (第2/4頁)

加入書籤

能一鳴驚人,從而封聖。

方運憑什麼?

宗文雄神色僵硬,緩緩道:“《中庸》中,子思子有三知三行之說。首知為‘生而知之’,次知為‘學而知之’,末知為‘困而知之’。三行便是‘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和‘勉強而行之’。孔聖自己說過自己達不到生而知之的境界,也不過是學而知之罷了。看來,方虛聖怕是生而知之了。”

一眾大儒竟然不知道如何反駁。

三知三行便是儒家評價人的體系之一。

生而知之乃是理想狀態,是先天之聖,生下來什麼都知道。但是,這種人從來不曾出現,孔子之所以說這是最高的層次,是為了激勵學生,避免學生自滿。

學而知之,便是孔聖對自己的評價,透過主動不懈的努力而學有所成,成就智慧,主動是學而知之的核心。

最後便是“困而知之”,遇到切身的困難,或者發現自己不足,不得不去學習,最後才知道,這便是較差的。

三行之中,安而行之,是為心安去做,引申之意便是順從本心,不假於外物,自己主動去做,去踐行。

利而行之,便是因為外在的誘惑諸如名利而去做,比安而行之稍差,但仍有主動的意圖。

勉強而行之,是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才去做,幾乎是被迫的,主動意志極少。

但是,《中庸》做出論斷,無論是生而知之、學而知之還是困而知之,只要達到了“知”的境界,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無論是安而行之、利而行之還是勉強而行之,只要做到了,本質上也都是一樣的。

《中庸》中,三知三行原本僅僅是指去學習收穫和踐行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等“五道”,與智、仁和勇等“三德”,但可以引申為學習一切踐行一切,通曉一切完成一切。

三知源自孔子,孔子原本是說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困而學之是遇到困難再去學習,在孔子看來,即便學不會,只要學習了,都可以接受,只比他稍差而已。

子思子提完三知三行便結束,而孔子在“困而學之”後,還說過,若是“困而不學”,那便是最下等的人,這是孔聖少有的貶低之言。

孔聖對君子和小人、對大人和小人、對士和民等分高下,那是他嚴格根據“禮”來區分,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但在說困而不學之人,他的語氣明顯充滿了個人感情色彩,批判這種行為。

眾位大儒之所以沉默,是因為在宗文雄說方運是生而知之後,都感覺自己像是困而不學之人,差距實在太大了。

片刻後,宗文雄忍不住問:“方虛聖,您的註疏到底到了哪一步?何時成書?”

其餘大儒都不想方運暴露實力,可都期盼著方運說出來。

“差一步就到神賜山海了。”方運微笑著轉移話題。

第2209章 無寶之地

一旁的何明遠立刻道:“正事要緊。”

其餘大儒看方運不想說,便壓下探尋的念頭,一起看向淡金色的光柱。

那淡金色的光柱在一開始的時候極為耀眼,而現在,光芒稍稍變淡。

在光柱邊緣,站立著八十餘血妖蠻。

虎蠻皇與鼠密皇站在隊伍的最中間。

“見過衣文豪。”兩位皇者稍稍低頭,其餘血妖蠻也低下頭顱。

在妖界的宣傳中,方運是半聖之下名氣最大的一個人,而衣知世則是半聖之下實力最強之人。

“你們,還欲阻攔?”衣知世平靜地看著兩頭妖皇,不怒自威,一身的紫袍在風中獵獵作響。

虎蠻皇與鼠密皇露出猶豫之色,隨後虎蠻皇道:“我們也不想在這裡浪費時間,但奉妖皇殿下之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