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8頁 (第1/2頁)
「科研人員差不多一百萬,」成漢璋說道,「而且都是各國的精英,像大陸清華、科大、北理工以及東大等校畢業生的一半或早或遲都要出來,這裡就是他們主要流向地……」成漢璋是臺灣人,對內地一直稱大陸;肖晉成也是這樣。
「誰工作在這裡,都會感到壓力的,你們倆還是好好的體會體會吧。」張恪拍了拍蒙樂的肩膀,笑著說道。
「建鄴多少人還奢望能進錦湖工作呢!」席若琳又笑著說,「誰能想到差距也這麼大!」
「在國內,錦湖的薪資還算可以的,這倒不用自謙。」張恪說道。
橡樹園在國內招聘的科研人員年薪普遍都在十萬元左右,這在九九年的建鄴已經算是絕對的高薪了,建鄴市中心區的房價每平方米才兩千多一些,折去物價上差異,差不多是美國平均工資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樣子,差距並沒有想像中那以大。
張恪設想中的橡樹園規模差不多要維持在兩萬名科研人員以上才能保證錦湖有能力發展獨立的、完整的技術體系來,確保錦湖在消費電子行業內站穩腳跟。
有些基礎性的技術突破較容易,但是後續的研發千頭萬緒,需要投入的科研人員呈幾何級數的增漲。現在橡樹園的科研人員規模超過兩千人,看似基本夠用,但是很快就會覺得人手緊缺——錦湖最初開發第一臺影碟機,只需要蘇津東、陳信生等幾個人就搞出來了,此時視聽實驗室專職的科研人員有五十人,另外還有好些視聽技術上的基礎研究歸到泰忒光電技術研究院與橡樹園實驗園這邊。現在錦湖在外面每收購一項專利技術就需要有人跟進,有些技術複雜一些,甚至需要一個課題組做跟進消化及後續研究,都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員將精力投進去。
這也是擅長打價格戰的國內企業極難建立深度的科研體系的關鍵所在——就算橡樹園此時的規模,錦湖每年投入的薪資成本就高達四億,真正要達到兩萬名科研人員的規模,光薪資一項,一年就要投入三四十億。憑藉價格戰建立起來的市場優勢,所獲得的微薄利潤如何去支付如此高昂的科研人力成本?需要企業有極好的盈利能力才能支撐起一個深度科研體系,反過來,這個體系也將持續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
除非有壟斷市場的把握,不然絕不要輕易的打價格戰,不斷的產品創新,才是值得依賴的競爭力。
即使錦湖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發展、壯大橡樹園研發體系,但是這次的資本實力也很難從矽谷聘請大量的中高階科研人員回國。但是國內科研人員的專業素養比之矽谷又有很大的不足,錦湖的做法是高薪從矽谷以及世界各地擇優擇精的聘請中高階科研人員回國工作,以這些骨幹為基礎成立起研發體系的骨架來,再從國內招聘大量的基礎科研人員補棄進去。另外,建立起嚴格、多渠道的培訓體系,不僅有橡樹園內部的培訓機制,也有橡樹園與筑波市實驗基地、矽谷ess實驗基地之產的學術交流,也與德儀、斯高柏等公司建立聯合實驗室,透過聯合實驗室,與先進的高科技公司進行技術上的交流。對於東海大學這些可以說直接往錦湖輸入優秀畢業生的高校,錦湖不僅與這些高校聯合建立起雙導師制度,為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好的平臺,也向這些高校直接贊助大量的資金、儀器,以提這些高校的專業教學、學術水平,這次捐建圖書館也可以說是其中的部分工作。
張恪這次到舊金山來,除了視察這邊的工作之外,主要還是招攬人才,招攬錦湖未來發展方向極缺的人才,比如說移動電子郵件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off goodfellow。
在海鮮大餐送上來之時,張恪問成漢璋與off goodfellow接觸的進展。
「我之前與off goodfellow進行過多次接觸,」成漢璋說道,「他本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