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 (第1/2頁)
,任用吳起為楚國令尹,展開了一次浩浩蕩蕩的變法行動。
這次變法,的確讓老舊的楚國重新呈現出蒸蒸日上之景。可惜,變法終究失敗了。
楚悼王生前堅持吳起的法令,卻管不到身後事。他一死,主持變法的吳起便被楚國老氏族們射殺在他的靈柩前。
他的繼任者楚肅王沒能抵擋住來自舊勢力的反撲。最終,吳起與楚悼王所變之法盡皆被廢。
這一成功,一失敗的變法案例,也給衛鞅帶來了不少啟發。
衛鞅在魏國為官時,也曾反覆思考過李悝與吳起的成敗得失。
而後,衛鞅得出了結論,法令固然重要,人也同樣重要。
再正確的法令,若沒有能夠將它維持下去的國君,照樣無用。
基於這種種考量,衛鞅並不準備一見到秦公,就向秦公說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他打算先好好試探一下這位秦公,看看這位秦公究竟是不是能夠與他共事之人。
衛鞅一路來到了櫟陽,這是如今秦國的國都。
在過去長達三百年的時光中,秦國都以雍城為都,直至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為求“北卻戎狄,東通三晉”,便將都城遷到了櫟陽。
櫟陽是一座新興的都城,不如臨淄繁華,不如大梁氣派,但在衛鞅眼中,這座城池卻與苦窮的秦國一樣,蘊含著無限的希望。
與衛鞅不同,一些士子才來到秦國,便不由嘀咕了起來。
這秦國也太窮了吧?就算他們能夠在秦國獲得高官厚祿,也沒有地方可供他們消費啊。
一時之間,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
但不管怎麼說,來都來了,他們準備先見秦國國君一面,再做打算。
嬴渠梁在聽說入秦士子多達三四百人之時,頗為驚喜。
他對身邊的寵臣景監說道:“這麼多人中,只要有真才實學的人能夠達到一半,寡人若能將這些人留下來,何愁我秦國不興?”
不過,嬴渠梁也知道,如今有本事的人不少,人家卻不一定願意留在他的秦國。能夠留下多少人,既要看他這個秦國國君的表現,也要看對方與秦國的契合度。
景監道:“君上如此誠心求才,必能覓得良才,為君上出計強秦!”
對這些入秦士子,嬴渠梁做足了歡迎之態。
因此次入秦的人過多,嬴渠梁決定挑選一個日子,統一見他們,為他們解答心中的疑惑。
然而,“求賢大會”還沒來得及舉行,邊關處就傳來了韓國和趙國聯合向秦國發兵的訊息。
在聽到這個訊息後,嬴渠梁急匆匆地命人召集大軍,準備抵禦韓趙聯軍。
其中一些士子也開始收拾包袱,準備跑路了。他們來秦國,是追求高官厚祿的,他們可不準備陪著秦國一起捱揍。
嬴渠梁一面安撫著入秦士子們,一面為邊關戰事而著急,幾乎徹夜未眠。
然而,沒幾日,他就聽說“秦軍”大敗韓趙聯軍,韓趙聯軍死傷過半,韓國主將和趙國主將盡皆被虜。
嬴渠梁的臉上頓時浮現出些許古怪之色。
即使他再怎麼希望自家軍隊能夠抵禦敵人,可這戰況,也未免太離譜了吧?
前幾年,秦軍還在趙軍手上吃了敗仗呢,怎麼忽然間,他的軍隊就“開了竅”,能夠大敗韓趙聯軍了?
跟韓趙聯軍交戰的那支軍隊,當真是他的秦軍嗎?
“邊關急報!”
嬴渠梁聞言,趕忙命人將那封急報呈了進來。
那封急報是他派去抵禦韓趙聯軍的將領送來的。在這封書信中,那名將領說,他在前去抵禦韓趙聯軍的途中,遇到了另一支“秦軍”。
那名秦軍的首領
↑返回頂部↑